中国粮食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农业能否养活14亿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0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中国大陆总人口超过14亿,达到1.4005亿。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粮食问题。中国人口超过14亿,是主要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人民能否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这些都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

(1)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人均份额稳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加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加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单位产量显著增加。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超过5000公斤。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幅超过25%。2017年,水稻、小麦和玉米单产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和6110.3公斤,分别比1996年增长11.3%、46.8%和17.4%,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1%、55.2%和6.2%。


中国粮食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农业能否养活14亿人?


中国粮食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农业能否养活14亿人?


总产量达到新水平。2010年超过5.5亿吨,2012年超过6亿吨,2015年达到6.6亿吨,连续四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8年年产量接近6.6亿吨,比1996年的5亿吨增长30%以上,比1978年的3亿吨增长116%,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在6%以内。

中国粮食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农业能否养活14亿人?

(2)粮食供应基本自给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大米和小麦的产量超过需求,完全自给自足。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握在手中。从2001年到2018年,大豆占粮食进口总量的75.4%,而大米和小麦占粮食配给总量的不到6%。

(3)粮食储备能力明显增强

存储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国标准储粮6.7亿吨,简易储粮2.4亿吨,有效储粮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食用油储罐总容量为2800万吨,是1996年的7倍。一批规划和建造了现代化的新粮仓,修复和翻新了旧粮仓。储存能力进一步提高,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存能力不断增强,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物流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吨,其中跨省物流6.3亿吨(651,373吨)。粮食物流骨干渠道全部开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散粮运输和成品粮集运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高。


中国粮食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潜力如何?中国农业能否养活14亿人?


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完善。政府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质量好,储存安全。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大中城市和地区,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粮食储备。应急储备、管理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如何?

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发展条件,未来粮食生产仍有一定潜力。主要途径有:一是提高改良品种和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平均每10年更新一次,每次增加10%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扶持的不断提高,品种的更新周期将进一步缩短。初步判断,未来15年,通过大规模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和配套节水、节肥技术,预计中国粮食单产将再增长10%,新增生产能力约1000亿斤。二是提高耕地的基本生产能力。目前,我国中低产田仍占65%。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和农田质量建设,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未来15年中低产田1/3左右的4亿亩农田基本土壤肥力将提高1个等级。据测算,每亩一级耕地可增产200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可增加约800亿公斤。第三,加强植物保护。据估计,中国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500亿斤。通过增加保护措施,如果损失率降低2%,粮食损失可减少200亿斤。第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目前,除小麦之外,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增产降耗的潜力还很大。初步分析表明,水稻机械化播种面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产3亿斤。按照未来水稻播种面积不低于4.2亿亩,单产不低于800公斤的比例。到2020年,水稻机械播种面积将达到70%,这将使水稻产量增加和减少150亿公斤。此外,我国为数不多的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粮食生产潜力。

现阶段,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有许多有利因素。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具有增加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目前,中国同类型地区的粮食单产水平差异很大,最高为每公顷7500-15000公斤,最低为3000-5000公斤。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1996年至201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2011年至2030年年均增长0.7%,就可以实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与过去46年3.1%的年增长率相比,这一比率相对较低。即使考虑到土地收益率递减的因素,也可以有条件地实现。目前,与世界高产国家相比,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也相对较低。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高产出国家的水平,但通过努力可以完全缩小差距。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修建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每公顷可增产1500多公斤。

有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中国现在有3500万公顷适于耕种的荒地,其中约1470万公顷可以开垦为耕地。在加强现有耕地保护的同时,中国政府将加快开发适合耕种的荒地,并开垦废弃的工矿用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它计划每年开发和开垦30多万公顷土地,以弥补同期耕地的占用,并保持耕地的长期稳定。通过增加复种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1亿公顷左右。

中国人民能否养活自己?

众所周知,中国利用世界1/10的可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三年超过11000亿斤。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基本粮食自给。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对世界构成威胁,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依靠科技进步是有潜力的。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世界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超过60%。中国政府已经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逐步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争取到2000年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到2030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达到新水平的巨大动力。

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

未来,中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建设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

一是政策,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不断加强农业,惠农富农政策,这将有效地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抓粮食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培育新的经营实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同时,继续提高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积极稳妥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积极性。

第二,科学技术。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全过程;通过推进技术集成和创新,大规模创造高产,解决粮食生产模式中的关键问题,关键技术在国内已经到位。

第三,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8%,农业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采取有效措施,坚持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也十分重要。只要三大支柱牢固树立,红线保持,粮食就能持续稳定发展。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求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国将努力提高国内粮食产量。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综述: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达到约470公斤,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超过平均水平。

散粮运输和成品收粮的比重显着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高。

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发展状况,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我国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努力提高科学和技术的贡献率。农业技术进步到2000年达到50%,到2030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促进农业机械与农艺学的融合,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全过程;通过促进技术整合和创新,大规模生产高产,解决粮食生产模式中的关键问题,关键技术已经在中国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