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狀況如何?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農業能否養活14億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1月17日發佈的數據,中國大陸總人口超過14億,達到1.4005億。排名世界第一。

中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糧食問題。中國人口超過14億,是主要的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糧食狀況如何?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人民能否養活自己?中國將如何發展糧食生產?這些都是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中國的糧食狀況如何?

(1)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人均份額穩定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已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加了14%,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加了12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單位產量顯著增加。2010年,平均每公頃糧食產量超過5000公斤。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幅超過25%。2017年,水稻、小麥和玉米單產分別為6916.9公斤、5481.2公斤和6110.3公斤,分別比1996年增長11.3%、46.8%和17.4%,分別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1%、55.2%和6.2%。


中國糧食狀況如何?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農業能否養活14億人?


中國糧食狀況如何?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農業能否養活14億人?


總產量達到新水平。2010年超過5.5億噸,2012年超過6億噸,2015年達到6.6億噸,連續四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18年年產量接近6.6億噸,比1996年的5億噸增長30%以上,比1978年的3億噸增長116%,是1949年1.1億噸的近6倍。糧食產量的波動幅度基本穩定在合理的範圍內,除個別年份外,一般在6%以內。

中國糧食狀況如何?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農業能否養活14億人?

(2)糧食供應基本自給

實現糧食基本自給。2018年,糧食產量達到6.1億噸,佔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億噸增加1.6億噸。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達到95%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大米和小麥的產量超過需求,完全自給自足。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整,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握在手中。從2001年到2018年,大豆佔糧食進口總量的75.4%,而大米和小麥佔糧食配給總量的不到6%。

(3)糧食儲備能力明顯增強

存儲的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2018年,全國標準儲糧6.7億噸,簡易儲糧2.4億噸,有效儲糧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食用油儲罐總容量為2800萬噸,是1996年的7倍。一批規劃和建造了現代化的新糧倉,修復和翻新了舊糧倉。儲存能力進一步提高,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安全儲存能力不斷增強,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物流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國糧食物流總量達到4.8億噸,其中跨省物流6.3億噸(651,373噸)。糧食物流骨幹渠道全部開通,公路、鐵路、水路多式聯運格局基本形成,散糧運輸和成品糧集運比重大幅提高,糧食物流效率穩步提高。


中國糧食狀況如何?糧食生產潛力如何?中國農業能否養活14億人?


糧食儲備和應急體系逐步完善。政府有充足的糧食儲備,質量好,儲存安全。在價格波動較大的大中城市和地區,建立了10-15天的應急糧食儲備。應急儲備、管理和配送體系基本形成。

中國的糧食生產潛力如何?

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等發展條件,未來糧食生產仍有一定潛力。主要途徑有:一是提高改良品種和方法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國主要農作物品種平均每10年更新一次,每次增加10%以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政策扶持的不斷提高,品種的更新週期將進一步縮短。初步判斷,未來15年,通過大規模推廣超級稻等優良品種和配套節水、節肥技術,預計中國糧食單產將再增長10%,新增生產能力約1000億斤。二是提高耕地的基本生產能力。目前,我國中低產田仍佔65%。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和農田質量建設,提高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未來15年中低產田1/3左右的4億畝農田基本土壤肥力將提高1個等級。據測算,每畝一級耕地可增產200公斤,糧食生產能力可增加約800億公斤。第三,加強植物保護。據估計,中國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500億斤。通過增加保護措施,如果損失率降低2%,糧食損失可減少200億斤。第四,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目前,除小麥之外,水稻和玉米的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增產降耗的潛力還很大。初步分析表明,水稻機械化播種面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增產3億斤。按照未來水稻播種面積不低於4.2億畝,單產不低於800公斤的比例。到2020年,水稻機械播種面積將達到70%,這將使水稻產量增加和減少150億公斤。此外,我國為數不多的後備耕地資源的開發也具有一定的糧食生產潛力。

現階段,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客觀上有許多有利因素。根據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等發展條件,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具有增加現有耕地單位面積產量的潛力。目前,中國同類型地區的糧食單產水平差異很大,最高為每公頃7500-15000公斤,最低為3000-5000公斤。在播種面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只要1996年至201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2011年至2030年年均增長0.7%,就可以實現預期的糧食總產量。與過去46年3.1%的年增長率相比,這一比率相對較低。即使考慮到土地收益率遞減的因素,也可以有條件地實現。目前,與世界高產國家相比,中國的糧食單產水平也相對較低。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高產出國家的水平,但通過努力可以完全縮小差距。通過改造中低產田、修建水利工程、擴大灌溉面積、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等工程和生物措施,每公頃可增產1500多公斤。

有開發後備耕地資源的潛力。中國現在有3500萬公頃適於耕種的荒地,其中約1470萬公頃可以開墾為耕地。在加強現有耕地保護的同時,中國政府將加快開發適合耕種的荒地,並開墾廢棄的工礦用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它計劃每年開發和開墾30多萬公頃土地,以彌補同期耕地的佔用,並保持耕地的長期穩定。通過增加複種指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1億公頃左右。

中國人民能否養活自己?

眾所周知,中國利用世界1/10的可耕地生產世界1/4的糧食,養活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2039億斤,連續三年超過11000億斤。2013年,中國糧食自給率超過97%,實現了基本糧食自給。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不僅沒有對世界構成威脅,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依靠科技進步是有潛力的。目前,農業科技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約為35%,世界發達國家的貢獻率超過60%。中國政府已經確定並正在努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逐步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差距,爭取到2000年將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提高到50%,到2030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中國糧食生產達到新水平的巨大動力。

中國將如何發展糧食生產?

未來,中國將繼續鞏固農業基礎,建設支撐糧食生產的三大支柱。

一是政策,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三農”,不斷加強農業,惠農富農政策,這將有效地保護和調動地方政府抓糧食和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通過培育新的經營實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效率。同時,繼續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積極穩妥開展大豆目標價格試點,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進一步保護和調動主產區積極性。

第二,科學技術。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未來將進一步提高。推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全過程;通過推進技術集成和創新,大規模創造高產,解決糧食生產模式中的關鍵問題,關鍵技術在國內已經到位。

第三,基礎設施。目前,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51.8%,農業收穫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採取有效措施,堅持耕地保護紅線,劃定基本農田永久保護區,也十分重要。只要三大支柱牢固樹立,紅線保持,糧食就能持續穩定發展。

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求問題的基本政策。中國將努力提高國內糧食產量。正常情況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淨進口量不超過國內消費量的5%。

綜述:

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已達到約470公斤,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長了14%,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超過平均水平。

散糧運輸和成品收糧的比重顯著提高,糧食物流效率穩步提高。

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的發展狀況,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等,糧食增產潛力巨大。

我國確定並正在努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逐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農業科學技術領域的差距,努力提高科學和技術的貢獻率。農業技術進步到2000年達到50%,到2030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促進農業機械與農藝學的融合,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全過程;通過促進技術整合和創新,大規模生產高產,解決糧食生產模式中的關鍵問題,關鍵技術已經在中國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