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與正史爭鋒:含沙射影與荒誕詭異的明代野史為何大行其道?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

每個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歷史,並且設置相應的史官著述。從《漢書》、《後漢書》到《三國志》、《資治通鑑》,無不記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即便是在春秋戰國的混亂時期,各諸侯國的歷史都不曾間斷過。但到了明代時期,史學的發展和編撰陷入低潮,皇帝的起居錄、時政記、日曆和會要繁多,但均未成書,倒是野史大行其道、興盛發達,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是由統治者書寫的,而統治者往往注重的是統治力量而非歷史的真實。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於貧民階層,並非生而富貴,憑藉一己之力問鼎天下。當上皇帝后,朱元璋首先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出身,以正天下視聽。而為穩固家天下的統治,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讓一起為他拼命打天下的功臣有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哀,更為後人所不齒,這段歷史絕對不能大白於天下。

野史與正史爭鋒:含沙射影與荒誕詭異的明代野史為何大行其道?

朱元璋

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並沒有那些聖明帝王仁厚的胸懷,因其卑微的出身和狹隘的思想緣故,朱元璋認為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勢必要革那些曾經壓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階級的命,因此屢興大獄迫害江南士族。甚至將數以萬計的江南士族遷到他的老家鳳陽,讓他們喪失了反抗的經濟基礎。這種歷史細節能計入歷史嗎?顯然不能。

而永樂皇帝以勤王為名奪去了政權,但又要為自己的正統地位掩飾和正名,包括自己的親生母親都要改名換姓,更不要說那些不堪寫入正史的真實細節了。所以,他必須讓歷史符合自己的意願,甚至不惜篡改歷史細節、抹殺歷史的真實。而那些記錄歷史的史官為屈從統治者,勢必要按照他們的意志記錄歷史。在明代興起的“詔獄”也事實上剝奪了民間言論自由,遭受迫害的士人十之八九都冤死獄中,但在正史上基本不會記載。

野史與正史爭鋒:含沙射影與荒誕詭異的明代野史為何大行其道?

朱棣

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塞民眾的言論不是明智之選,或者說民間的聲音從來沒有中斷過。這種情況與魏晉時期司馬家族迫害名士的情形有些相似,那些不願意合作的士人們便以各種理由隱遁。而明朝人便產生了另外一種發洩方式:荒誕、怪異的野史便應運而生了,其中不乏曲筆、附會、寄託和含沙射影的成分。

明朝的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曾經批判野史著述有三弊:一曰挾郗而多誣;二曰輕聽而多舛;三曰好怪而多誕。但也肯定了“野史人臆而善失真,然其紀是非、削忌諱,不可廢也”。這種論斷影響了後世對明代野史的態度,後世對明史的研究也借鑑、引用了大量的野史,從中找出“附會”的蛛絲馬跡,以盡最大可能復原歷史本來的面目。比如《國榷》、《明史》等史書很多內容都是從野史這座寶庫裡而來的。

野史與正史爭鋒:含沙射影與荒誕詭異的明代野史為何大行其道?

王世貞

明代的野史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一是作者誇功,二是攻擊怨敵,三是殉情諱飾,四是追求怪異。因此難免出現荒誕怪異的記述,而由於統治階級極力掩飾和打壓的緣故,導致明代的史學與前朝難以爭勝。

實際上,明代野史的形成與明代小說的崛起也息息相關,比如明代的官場小說、言情小說、志怪小說等等,許多都來源於歷史,只不過被作者曲筆而已。所以說明代的野史是正史強有力的補充,反應了那個特殊朝代的特殊政治生態環境。比如馮夢龍的“三言二拍”白話體小說,很多內容反應的便是真實的歷史,只不過是將歷史放進了市井當中,記錄了“庶民的勝利”。

野史與正史爭鋒:含沙射影與荒誕詭異的明代野史為何大行其道?

三言簡介

有的“野史”成了民間故事,有的成了傳說,有的成了“醒世箴言”,但明朝人卻認為那不是歷史,但冠以“野史”二字,足以說明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