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今天是台湾作家林奕含去世三周年,三年前,她留下了一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久后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小说讲述了美丽的文学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李国华”长期性侵,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

而这本小说主人公,正是林奕含本人——一个长期受到性侵的美丽少女。

把自己撕碎了给别人看,娓娓道来,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将痛苦加倍。

三年过去了,无数的“房思琪”疯了,抑郁了,自杀了,而无数的“李国华”还活着。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头条新闻)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前不久,“高管涉嫌性侵养女”又一次暴露于公众眼前,这样的新闻让所有人痛心。据受害者李星星陈述,自14岁以来,她遭“养父”鲍某明连续性侵4年。

70%以上的性侵,都是熟人作案。

在鲍某明事件爆发之后,就有无数人在网上透露自己小时候遭遇性侵的经历,而实施侵犯的,正是他们所熟悉的人。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头条新闻)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头条新闻)

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性”,因为在大多数人接触的知识里,“性”教育是没有的。

4月26日,福建福州40多名年轻人集中发帖,指控23年前受到小学班主任陆某虐待、猥亵,包括图钉扎、扇耳光、摸胸,时间持续了4年,希望得到陆某公开道歉。女生小雯称,因为发育较早,她多次被对方身后搂抱,触摸胸部,“他抱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今天不用挨打了”。

可见,性教育的缺失是多么可怕。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新浪新闻)


最应该接受“性”教育的,是大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小时候和父母看电视,遇到接吻或者其他亲密的片段,父母几乎都会捂住孩子的眼睛,或者假意喝水上厕所逃避“尴尬”。

中国的“性”教育普及率在全世界算是很低的,这可能源于中国保守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谈“性”色变已经是一个事实。

在一起校园侵童案件里,一位记者问受害者:

“父母有没有跟你说过,不能让别人碰你身体的一些部位?”

小女孩说有过。

“那为什么会同意老师触碰?”

小女孩说:“因为爸爸说,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父母跟孩子讲礼义廉耻,讲尊敬师长,讲做人,却不会讲“性”,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说:

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别说性不能提了,就连谈恋爱,妈妈都会说,那是不要脸的。

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一面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妈妈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谁?”“不认识。”“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她的父母,只要求她好好读书,做个温顺、乖巧的女儿,以后找个好归宿,却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如果被侵犯了,要怎么办?

而在她的社交账号上,林奕含也说,父母就是说她看太多文艺的电影,才会变成“这个样子”,跟书里父母嫌弃女儿的话一模一样。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说与现实,只有一步之遥。

在父母的眼里,有关“性”的教育都是禁忌,过早谈及只会使孩子早熟、早恋。

2017年,杭州萧山一位家长发微博称,学校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发给正在读二年级的女儿一本性教育读本,出现部分过于直白的词汇,包括“阴茎”“阴道”等男女生殖器名称。这位家长表示,自己不反对性教育,但这种直接把性教育读本发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方式不妥。


谈“性”色变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性是不需要教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其实,性是人一生成长中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和语文、数学学科一样。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与性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人体发育,但这远远不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长应该把性教育正式、诚恳、开诚布公的告诉孩子,而不是羞于启齿。

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孩子,也为保护别人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