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農業畜牧業發達,六畜俱全,還養大象打仗 | 經典中國通史30

商代農業畜牧業發達,六畜俱全,還養大象打仗 | 經典中國通史30

農業是商代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是商代奴隸制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的豐歉,關係著商代社會生活,影響著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是全國土地的佔有者,在商王朝統治區域內,他有權支配土地。要維持王朝龐大的統治機構,就要有足夠的糧食和農副產品。商王朝發展農業生產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開墾土地、擴大農田面積;二是提高田力增加產量。

夏商時代還有大片土地,是森林覆蓋、荊棘叢生、鳥獸出沒的荒野。許多地區雖有民族、部落活動,但大多是處在畜牧生活階段。所以開發農田一直是夏商兩王朝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

在甲骨文中,農田的田字是一個象形字,這種規整的方塊就是井田。商代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為基礎。這種井田,也反映了田中有縱橫的溝洫,旱可以灌溉,澇可以排水。這種農田在卜辭彙總叫大田,種植的是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

商代還有菜地和果園。古書中稱種植蔬菜、果樹畜養禽獸的地方未囿。商代囿中的果樹見於甲骨文和考古資料的桑、慄、桃、李等。

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的還是木、石、骨、蚌器,從考古發掘來看,有石、骨、蚌製成的鏟,還有石斧,這些都是墾田工具,石鐮、石刀、蚌鐮、蚌刀是收割莊稼的工具,木製耒仍是主要的起土工具。由於木質的東西在地下容易腐爛,因而在考古發掘中只發現過一些使用木耒的痕跡。

古代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的農事活動,在商代只有春秋二季之分。春耕以後就是下種和田間的管理,最後才是收穫。在此過程中,商王還要舉行各種祭祀,祈求上帝、祖先賜以好收成,而且他還要親往王畿田中去巡視。

蠶桑在商代農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會吐絲作繭的蠶,商王把它看作是一種神,叫做“蠶示”,也就是蠶神。我國蠶桑生產在商代已經比較發達。我國古代在世界上被譽為“絲綢之國”,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奠定了基礎。

商代農業畜牧業發達,六畜俱全,還養大象打仗 | 經典中國通史30

畜牧業是商代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部門。商族本來就是一個擅長放牧的氏族。前面介紹過,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不僅能飼養,而且還能馴服馬牛負重作交通工具。商代不僅是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俱全,還能飼養大象。

3000年前,中原地區氣候較溫和,森林覆蓋面積大,沼澤地不少,還產野生象,卜辭中有“獲象”的記載,這是捉住野象。也有“呼象”、“命象”、“省(視)象”的記載,這是馴服後飼養的象。有時商王還和“省(視)牛”一樣要去巡視大象,看看飼養的好不好。

古書中說:“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呂氏春秋·古樂》)。這是指商紂王時期的事,就是商王朝把象馴服後,組成一支象隊,伐東夷時用它們和東夷打仗,可能到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周時,這支象隊還存在,所以周公東征時才用兵把它們驅趕到江南一帶去,解散了這支由象組成的隊伍。

商王也用象作祭祀的犧牲,目前只見武丁時期一條卜辭:“致象侑於祖乙。”意思是:侑祭祀祖乙時,進獻象來作犧牲貢品。1978年在殷墟皇陵區發掘中,發現了一座象坑,在坑中有豬和一頭小象的骨架,這也是用來祭祀的。

商代的田獵在社會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從生產上來說,它是作為農業和畜牧業的補充。從甲骨文中大量的田獵卜辭來看,商王去打獵有時走得很遠,往返有四五天的路程。至於征伐途中打獵,那就走得更遠了。如帝乙、帝辛父子征伐東夷,往返都打獵。

商滅亡後,周公把商王們的打獵說成是亡國原因之一。可是周公歌頌的武丁,就是一個打獵最多的商王。在武丁時期有關田獵的卜辭不但多,而且較全面和具體,說明商代的田獵不僅是一種單純的遊樂活動,而是一種生產和軍事行動,具有為農田除禽獸之害和軍事演習練兵的性質。起了為農田的開墾作準備、保護農田和農作物、擴大農業區、發展農業生產的作用。

商代農業畜牧業發達,六畜俱全,還養大象打仗 | 經典中國通史30

3000年前的商代,地廣人稀,到處是禽獸出沒、虎豹犀象橫行。要過安定的生活,保護莊稼,就要打獵。要擴大農田種莊稼,就要開墾土地。在原始樹木生長的土地上,要徹底剷除盤根錯節的樹木荊棘,也不是容易的事。

古代開墾佈滿林木的荒地,多用“焚林而田”的方法。“焚林而田”,學者們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原始農業,另一種是打獵。從甲骨文來看,兩者有不可分的關係,農耕地叫田,打獵也叫田。開墾農田叫“墾田”,商王打獵叫“王其田”。焚燒樹林,使禽獸無法藏身,便於獵獲。

《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說的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人民焚燒一處多年的沼澤地,。天上吹的是北風,火勢向南延伸,魯哀公很恐懼,怕火會燒到國都,自己率領許多人去督促救火。到了火場時,他的身邊沒有人了,都跑去追逐被火燒出來的野獸,沒有人去救火。這是一場“焚林而田”的生動場面。

狩是打獵方法的總名稱,方法有焚、射、車逐、陷阱、網擒等,其中焚燒林木的收穫最大。焚燒後可以空出大片土地,這些土地就可以闢為農田,這樣,打獵和農耕兩者就統一起來了。所以在商代許多地方既是田獵區,也是農業區。如甲骨文中常見的京、敦、苗這些地方就是這樣。

商代的田獵還有它重要的經濟意義,獵獲得獸肉可以吃,皮毛可以制裘甲,骨角可製作用具和工藝品,還是當時人們吃、穿、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資料來源,也是社會生產不可缺的一種活動。

武丁以後的打獵,大多叫“王其田”。就是商王親自率兵去田獵,活動範圍也超過武丁時期,具有大規模軍事演習的作用。一次大範圍的田獵,人數定是很多。商王田獵所帶的兵力是多少,沒有見諸記載。從獵獲野獸來看,有時一次是四五百頭,尤其是有虎、象、兕、野豬這樣一些兇猛野獸,沒有大兵團圍獵恐怕難以擒獲。

帝乙、帝辛時期的田獵卜辭中有一條記載了一次擒獲兕40頭。這種十分兇猛的野生大青牛,皮很厚,是制甲的好材料,不用上千的兵力是不能擒獲的。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商代農業畜牧業發達,六畜俱全,還養大象打仗 | 經典中國通史30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