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導語:

事實上,中國人對火藥的發明也是出於偶然。道教盛行煉丹,無意中發現了火藥的秘密。所謂"一硫二硝三木炭"的配比,現在成為人盡皆知的東方神秘能量的秘方,但是對於當年那個時代的人來講,確實是偶然之中參透了天機。如今那些說中國古人只會用火藥當成煙花爆竹使用的網絡寫手,往往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兒。這些人的以今非古,要麼是無知,要麼就是被西方人的著述反向洗腦了。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火藥的發明

火藥應用於戰場的嘗試,火器在戰場上的大放異彩,蒙古西征火器西傳

實際上中國古人將火藥應用於戰場的嘗試十分早,自唐末發現火藥的奧秘之後,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詳細描述,如何將火藥應用於戰爭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早期的宋朝人對戰場火器的研發與應用十分上心,而且將其製作工藝當成最高軍事機密來實施信息安全國家戰略。而且即便是後來北方的遼朝以及東邊的日本竊取了火藥秘方,北宋也曾經以政府名義,對硫黃與硝石的出口實施過禁運。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武經總要》

根據當時的記載,北宋政府軍已經批量裝備了火箭火炮、霹靂炮等武器。當然,有時候火箭還不過癮,就用集束火箭,亂槍打鳥。值得一提的是霹靂炮,在北宋末年李綱指揮的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中,這個武器曾經大發神威,為保衛戰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霹靂炮在很多時候,都被認為是今天現代火炮的老祖宗。所以說,《水滸傳》中記載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都不忘拉上一個火器專家"轟天雷凌振",這事絕對是靠譜的,有考據的。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轟天雷凌振"

而中國古代火器發展到了南宋之後,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南宋的軍事專家陳規,於公元1132年發明了"長竹竿火槍",這種管狀火器,堪稱今天管狀槍械的鼻祖

再之後就到了公元13世紀,火器在古代中國已經得到了大規模應用,尤其是在蒙古滅金以及蒙古徵南宋的易代戰爭時期。比如說當時蒙古對金國人的滅國之戰——汴梁圍城戰

這場發生於公元1232年的慘烈大戰,困獸猶鬥的金國人使出了渾身解數,讓蒙古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這場戰役持續了一年多,成為名副其實的蒙古與金國的絞肉機。戰爭期間讓蒙古人感到無所適從的,就是金國人的火器。

其中的兩個大殺器,一個叫"震天雷",一個叫"飛火槍"

震天雷,相當於放大版的手雷,內部裝填火藥,外部包有生鐵,設置有引信引爆,當然也可以藉助拋石機,扔到敵群中爆炸;飛火槍,是在陳規

"竹竿槍"基礎上的進化版本,相當於今天步槍的雛形。飛火槍的鐵管中裝填火藥,燒殺近距離的敵軍。飛火槍前裝鐵末,而這種鐵末就相當於今天子彈最原始形態。或者退一步,"飛火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霰彈槍"。因為射程以及彈藥裝填速度的問題,在田野戰鬥中,飛火槍的威力遠遜於弓弩。但在城牆攻守的近戰中,飛火槍威力翻倍提高。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震天雷"

飛火槍的基礎上,南宋又出現了"突火槍"。突火槍已經能夠做到後面裝填火藥,前面發射彈丸,彈丸的射程可以達到三百米之遠,即便是有效射程,也達到了一百米。"突火槍"的出現極具劃時代的意義,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能夠發射彈丸的火器。儘管當時的南宋,也已經出現了能夠同拋石器配合使用的"鐵火炮",但鐵火炮依然因循了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模式,相比之下突火槍才更加像是熱兵器時代的先驅。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突火槍"

然而,長達半個世紀的宋蒙戰爭,最終讓蒙古人學會了火器。

在此基礎上,蒙古人更高強度地使用了火器,並使之成為當時在亞歐大陸最有效的殺人工具。我們前文講過,借鑑了南宋"鐵火炮"技術的改良版拋石器,成為蒙古人在"長子西征"中最恐怖的降維打擊式秘密武器。

在此期間,蒙古人的火器部隊——砲手軍,也逐漸形成建制。

如果說,蒙古人的"長子西征"深深地傷害了中世紀歐洲人的騎士式自尊,從而為歐洲人最終走向熱兵器時代埋下伏筆的話。那麼隨後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也就是忽必烈五弟旭烈兀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西征,則真正將火器製作工藝全盤西傳。蒙古第三次西征中大放異彩的名將郭侃,是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火器軍事專家。在郭侃所領導的火炮部隊的轟鳴之下,蒙古軍隊拿下了七百多座堅固堡壘。城堡中有伊斯蘭風格,也有基督教風格。

同時期的南宋徹底淪亡,中華文明喪失了與西歐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的資格。但郭侃的火器部隊,卻最終幫助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的建立,讓火器技術全盤傳到了西亞阿拉伯人手中。要知道,當年那個最原始的"希臘火"就曾經震懾過巔峰時期的阿拉伯帝國。被東羅馬吹上天的"希臘火",當時根本無人掌握其使用技術,直到今天也根本說不清楚來源。兩相對比之下,古代中國人的火器簡直就如同神兵天降,徹底轟動了整個中東地區,如獲至寶的阿拉伯人最終掌握了這門學問。此後,這門學問又從阿拉伯人手中,傳到了整個歐洲。

郭侃,最終成為讓西方夷人後來居上,超過我華夏子民的那個關鍵人物。而我們也知道,郭侃的先祖郭子儀,曾經在華夏子民最為危險的時刻,充當過擊退蠻族入侵,拯救盛世大唐的大英雄。不得不說,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郭侃

火藥以及火器西傳之後,西方世界如獲至寶。因此,公元13世紀後半期成了東西方歷史的轉折點,蒙古人的入侵造成歐洲戰爭形態的徹底改變。從此,歐洲人慢慢走上了熱兵器時代

當然,也不能說與此同時的東方世界就沒有熱兵器的演進。

只不過兩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公元14世紀,是一個關鍵時期。

此時此刻的元代以及明初,在中國出現了現代步槍的雛形——火銃

火銃脫胎於南宋的"突火槍",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一種金屬管狀射擊武器。比起當年簡陋的突火槍,火銃同樣是從後部裝填火藥,之後再將彈丸塞入。但火銃槍身的製作材料,已經擴展到了銅、生鐵、青銅等金屬。因此,火銃能夠裝填更多的火藥,耐受較高的膛壓,也能夠塞入更大的彈丸甚至大石球。在此基礎上,槍身側面設置火門,火門可以用引信點燃。而在槍身後部,則出現了木柄,方便單兵操作者手持或者瞄準。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火銃

不僅如此,從最早突火槍的形制百態,元代出現的火銃已經明顯形成了固定形制,能夠較為大規模地裝備部隊。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槍和炮的分別並不明顯,因此"火銃"可以看作是今天步槍的前身,也可以看作是今天火炮的前身。比如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火銃就被分成了三種制式——單兵裝備的手銃,戰船裝備的中型銃,城防裝備的大型銃炮。這最後一種,已經非常接近於我們後世所看到的火炮了。

在火銃的基礎上,古代中國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後來又開發出了"三眼銃"。三眼銃的出現更加接近實戰,三根槍管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火銃擊發之後到下一次裝填的時間間隙,可以進行連發。為了增加戰場上的威懾力,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三銃併發。更加符合中國戰場實際的是,如果從遠程射擊推進到近身肉搏,來不及裝填火藥,三眼銃可以作為近戰冷兵器使用。只要揮舞起來就可以當成棍棒,甚至於狼牙棒,尤其在騎兵手中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中國古代的火銃,在西方人看來應該叫作"火門槍"。事實上,火銃這個單詞自從來到歐洲,就直接被改造成了英文單詞"手炮"

雖然名字和原理都十分相似,但盛行於公元14—15世紀的歐洲火門槍,說到底跟古代中國的火銃,還是有那麼一點區別。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三眼銃"

中西方火器發展的差異

歸根結底,還是東西方文化與思維方式的不同所造就。

比如中西方鎧甲的發展,就一直沿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講,鎧甲的作用主要是適用於大規模全天候全地形作戰需求,因此對於單兵鎧甲來講,講求的是輕便靈活,同時也能夠具備相當的防護能力。在中國古代,盛行札甲、鱗甲以及明清時的棉甲;而古代歐洲人,尤其是進入中世紀之後,盛行高貴冷豔的貴族戰爭,尤其是重裝騎兵這一兵種大行其道。因此,鎧甲慢慢從鎖子甲進化到了板甲。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中世紀板甲

槍械的發展也是一樣。

古代中國人所使用的火銃,主要為滿足大規模野戰以及慘烈的圍城戰的需求。因此,火銃並不要求太高的精度,反而是追求了火力併發數以及飽和攻擊等。而同時期歐洲人所使用的火門槍,從一開始就慢慢從精度上下功夫。比如同時期的歐洲火門槍,往往在金屬槍管的前端設計一個支架,或者在槍身設計一個繩子。無論支架還是繩子,都可以用來借力,使得士兵們能夠更好地瞄準

看上去很美的火門槍,其實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時的火門槍,它的火門設計在槍管後端的上面,而不同於中國人在火門中使用引信點燃。歐洲人往往是比較簡單粗暴地用燃燒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直接插入火門點燃火藥。使用引信的中國士兵,點燃引信之後往往還有時間調整。而歐洲士兵由於引燃火門的時間差過小,則必須是手忙腳亂地一邊點火,一邊瞄準,一邊還要保證不讓火藥產生的後坐力擊傷自己和隊友。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發射火門槍示意圖

所以,單兵掌握火門槍的使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此一來,歐洲人既要射擊精度,又要火門的引燃速度,於是索性每把火門槍,配備兩名射擊人員。一個人負責裝填火藥和引燃火門,另外一個人則專門負責瞄準射擊。這麼大陣勢,根本就不像是射擊,這分明就是打炮。

所以,火門槍早期在歐洲,更加像是一個雞肋般的存在。

正因為如此,當公元14世紀古代中國騎兵們使用三眼銃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時候,歐洲中世紀手持火門槍的士兵們則根本沒法騎馬,也無法將火藥的威力最大化。所以跟中國明代初年幾乎同時期的百年戰爭,雖然已經出現了用火藥以及火炮進行攻城戰的案例,但這事是早在公元13世紀中葉蒙古西侵期間就已經出現過的,歷經一百年也並無稀奇之處。而在大規模野戰中,遠距離大顯神通的是英格蘭長弓,而近距離還有歐洲十字弓,火門槍的作用並沒有怎麼體現出來。

或者退一步講,火門槍的最大功能或許並非殺傷對手,而是利用射擊時產生的巨大聲響與濃煙震懾對手,實際上是靠使用冷兵器亂中取勝

而到了公元15世紀早期,也就是中國明代永樂年間,歐洲爆發了胡斯戰爭。在這場戰爭期間,火門槍才逐漸派上了大用場。當時的胡斯部隊發明了一種戰車,這種戰車後來被稱為

"胡斯戰車"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胡斯戰車"

胡斯戰車一般每輛車會配備十六到二十二名士兵,其中有兩名駕駛員,兩名盾牌手,六到八名長矛兵或者連枷(flail,類似長柄兩節棍)兵,此外就是非常要緊的,一定要配備四到八名十字弓弩手,以及兩名火門槍手。近距離使用火門槍的胡斯士兵,能夠用彈丸穿透中世紀重裝騎兵們的板甲。因此,胡斯戰車當時也算是威風八面,讓德意志士兵吃盡了苦頭。

火門槍固然無法一統天下,甚至還要配合冷兵器使用,但其技術演進卻一直沒有停止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早期火門槍

結語:

我們知道,公元15世紀是歐洲千年大變局,當時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興起,民族主義思潮湧動,因此各種名目的戰爭也層出不窮。在當時連綿不斷的戰爭中,火門槍也出現了各種

改良。比如後來火門槍的火門,也像火銃一樣被調整到了側面,而不是一開始的上方。槍身後部出現了木製槍托,後期的火門槍槍托已經十分接近於近現代步槍槍托,士兵使用時可以用槍托抵肩,抵胸或者像原始狀態一樣夾在腋下,因此瞄準的姿勢已經多了許多。與此同時,金屬槍管被越做越長,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射程,甚至在後期還出現了照門準星。所以,從明成祖之後,中國的火銃已經漸漸落後於歐洲火門槍。

火器西傳,東西方火器發展的對比,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射擊示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