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蒙古滿地找牙的明朝三大營

很多人對晚清的羸弱,十分憤慨。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

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十三年(1380年)改隸五軍都督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分設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規制漸臻完備。

1 五軍營

明代京軍三營之一,由馬軍、步軍組成。明太祖時設大都督府,以節制中外諸軍,京城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48衛卒。成祖北遷後,增為72衛。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為五軍。除在京衛所外,每年又分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 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

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附五軍營中。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平時操練營陣。皇帝親征時,大營居中,五軍分駐於外,為作戰主力。

2 三千營

三千營,明永樂時京軍三大營之一,最初以塞外降丁三千騎兵組成。嘉靖年間蒙古騎兵發展到約七萬人後改名神樞營。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三千營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

掌執大駕龍旗、寶纛(dào)、勇字旗、負御寶及兵仗局什物上直官軍。

掌執左右二十隊勇字旗、大駕旗纛金鼓上直官軍。

掌傳令營旗牌,御用監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官軍。

掌執大駕勇字旗、五軍紅盔貼直軍上直官軍。

掌殺虎手、馬轎及前哨馬營上直明甲官軍、隨侍營隨侍東宮官舍、遼東備禦回還官軍。

3 神機營

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神機營,因用兵交趾(今越南),得火器法,立營肄習而名,其下亦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時(1425年),命武臣一人總理三大營營政。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當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神機營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皇帝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神機營與明初創編的衛所駐軍的編制不同,其最高編制級別為營,營編提督內臣2人、武官2人、掌號頭官2人;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坐營內臣1人、武臣1人,除中軍下領四司外,其餘各領三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人、把司官1人、把牌官2人。營專習神槍、神炮。稍後,又得都督譚廣馬5000匹,稱五千下營,附於神機營,設官如神機營以下各軍,營下編四司,每司設把司官2人。

永樂八年(1410年)徵交趾(今越南)時,朱棣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也成為明軍的一個兵種。該營是京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是五軍營及三千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為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建於1510 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隊領先於世界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