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給一口飯,死了酒席擺一院

燕玉芳 老不死的60後 1周前


活著不給一口飯,死了酒席擺一院


“活著不給一口飯,死了酒席擺一院”,昨天看到這句話,深有感觸,在我周圍,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像我們這一代人,兄弟姐妹都是七八個,有的家庭甚至多達十來個。這代人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趕上大躍進、大鍊鋼鐵、文化大革命,當時很多人家裡煮飯的鍋都被沒收去鍊鋼鐵了,一家人只靠在大灶上分到的那點稀飯餬口。

多數父母為了孩子們能吃飽肚子,分給自己的飯都捨不得吃,全拿回家分給幾個孩子了。就這樣從自己牙縫裡省出來,把孩子們哺育成人。

現在,那代父母老了,可這麼多兒女卻養不起這一對父母,好多父母都是幾個兒女按月輪流贍養的,每每聽到幾個兒女因為大小月相差那一、兩天而把父母拒之門外的消息,我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

然而,令人不可置信的是父母去世後,他們就大擺宴席,我真不知道他們這種排場是為了顯擺他們對父母的孝順?還是為了慶祝:終於把瘟神送走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個母親就是兩個兒子輪流瞻養的,正好老大家是元月,老二家是二月,老母親在老二家滿月了,就又走到老大家,老大就覺得吃虧了:“為啥輪到我家就是大月?”想到這裡,他就把老孃送回老二家。

弟兄倆說著說著就打起來了,老孃覺得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知說哪個娃好。同時她也覺得兄弟倆打架都是因為她,他就想著倆個兒子現在鬧到這種程度都是因為她,她真想死了一了百了,恰巧,剛轉過頭,迎面開來了一輛小轎車,老母親一個猛子撲上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到這裡,我真是無語了,就自言自語的說:“這個製造日曆的為啥要弄個大小月呢?都是30天多好。”難怪我有個鄰居兄弟四個,輪流贍養母親的時候都是每月的16日,他們也許早就考慮到大小月了吧?

前年我看到另一個視頻:一對父母生活還能自理,兩個兒子為了搶老人的房、地產,打得不可開交,無奈之下,父母叫來村支書,把他們兩個連同家產分給了兩個兒子。

兩個兒子每人不僅得到了一份家產,還順便得到了一個免費長工,兩個兒子就放心地進城打工去了。

老父親每天在大兒子的田裡幹活,因為兒媳婦整天打麻將而老父親就每天到晚只能吃一頓飯。過著這種幸酸的日子,就想到要是能和老伴在一起那該多好啊!想著想著,就不知不覺地走到小兒子家門前。

他看到老伴在給小兒子家劈柴。當時他就感覺特別心疼,想到老伴跟他過了大半輩子,從來都沒幹過這種粗活,現在這麼大年齡了,胳膊又疼,還要幹這種體力活?出於關心,他就讓老伴歇著,自己替老伴幹起來了。

誰料大兒媳婦正好路過,就把公公質問了一頓:“你吃著我家的飯,跑來給老二家幹活,真是個吃裡扒外的老東西啊!”公公氣急:“我吃什麼吃?你整天打麻將,我到現在還沒吃哩。”

老伴聽了也心疼了,每天中午就偷偷地給老頭子煮兩個雞蛋送到大兒子家的田裡。

結果被小兒媳婦發現了,又罵婆婆是個“吃裡扒外的東西”。

為這事,妯娌倆吵著吵著還打起來了。老兩口由於不想看到兩個兒媳婦為了他倆鬧矛盾,又因為互相牽掛對方,回想起他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無不心酸難過,就想著老兩口如果在一起的話互相還有個照應。

可眼下兩個人再走到一起確實太難了,一來房子、土地都沒有了;二來還怕兒子們說他倆的不是。後來商量好,等晚上人都睡熟了,老頭子在外面學牛叫,老伴就偷偷地跑出去,兩個人跑到沒人認識的地方,靠撿垃圾生活,相依為命,互相關心、互相照顧。

看到這一幕我非常心酸,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想到人家老兩口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真是知彼知己啊!孩子們為了家產強行把人家拆開,這不是犯罪嗎?我覺得這就是“強迫離婚”。

想到這裡,我就想起了人這輩子太難了,終於把孩子們拉扯大,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自己又幫兒子帶孩子。好不容易把孫子帶大,正想過過兩個人的“清閒日子”。可有的另一半早早走了,有的被兒女們強迫分開,有個頭疼腦熱都沒個人照顧。

我又回想起了以前聽過叫《找老漢》的快板:“睡到半夜失了眠,沒人和我諞閒傳,頭疼腦熱沒人管,娃和媳婦不方便。”

仔細想想:這話確實不假,人老了,確實愛生病,白天還好說,可是晚上如果有個病啊災啊的,自己一個人又起不了床咋辦?身邊又沒個跑腿的?

想到這裡,我就想起了我婆婆,這十多年來也是她一個人住的。她們那代人比我們這代過得還苦。早年受封建傳統思想的統治、受貧窮的煎熬,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兒女們都撫養成人,自己卻被累垮了,常年有病不說,還操心著兒子兒媳、呵護著女兒女婿、關注著孫子輩的健康長。

眼看著兒女們都有出息了,正打算和公公過二人的小日子哩,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公公突然得了絕症,她的天就這樣塌了。她整天以淚洗面,兩年後,她尚未從失去老伴的陰影中走出來,又失去了心愛的小女兒。

面對這雙重的打擊,婆婆還是咬牙挺過來了。可她總是覺得有苦難言,常常在自己的兒女們面前訴說自己的各種苦悶,兒女們又都嫌她煩,就收拾她。但自己又覺得憋的慌,說給親戚朋友嘛?行走又不方便。

眼看她這樣一天天地消沉,我也是無能為力,因為我這些年一直在外地帶孫子,只能在兩個假期回老家的時候才能把她接到我家住一段時間。

2014年春節,我把她接到我家過年,聽到她一直唸叨想見見親戚朋友、苦於沒機會。我算了一下,正好她今年80歲了,念起她一輩子又愛熱鬧,就決定趁過年親戚朋友們都有空,孫子們也都在家,就提前給她過個生日(她生日本來是陰曆四月初四的)。

她嘴上說不要給我們和親戚朋友添麻煩,可看得出來她心裡已樂開了花。

我本來就是個有主見的人,再給我大兒子一說,他非常贊同。我就開始籌劃,把大局定下後,就覺得應該給婆婆的其他三個兒子打個招呼,婆婆畢竟也是他們三個的媽。

結果,惹我生了一肚子氣,她的一個兒子說:“都80歲的人了,馬上就要死了,等死了過排場一點就行了,何必現在費那個事哩。”

氣得我當場就朝他吼:“我就是趁她還健在,讓她熱鬧熱鬧,和親戚朋友聚聚,等她死了,過得再好不就是給別人看的、給別人吃的,咱媽看不到一眼、也吃不到一口。”

我就想過熱鬧一點;過出特色,讓她感受到家族的幸福、祥和;看到第三代人的成長進步;目睹第四代的天真活潑。也想借婆婆80大壽的契機來回顧她老人家生活的點點滴滴,增進鄰里友誼、趁機把親戚朋友們都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敘敘舊情;同時共享老人家在時間年輪上的重大收穫。

可她的兒子就說:“磕個頭、發個紅包就行了。”還有的說:“給小孩的紅包裡面只裝一角錢。”由於他三個兒子各抒己見,一個都不配合,把我都氣哭了。更可笑的是:他有一個兒子,給我拿來了2000元錢,後來我給他還錢的時候,他還收了利息。

特別是聽到他們說給紅包裝一角錢我就覺得他們太小氣了。現在的小孩金貴得跟寶貝似的,人家壓歲錢最少都是一百元起步的,再說了這個一角錢面值的現在哪裡能找到啊!

我本來就是想圖個熱鬧,讓婆婆開心開心,又沒讓他們弟兄三個拿出一分錢。就是給他們打個招呼而已,沒想到他們卻是“給點顏色就是想開染房”的人。但畢竟是人家的媽,我就想著我也不能拿著人家的媽去“張揚、炫耀”。

當時我很糾結:不過吧?已經把婆婆的興趣提起了,過吧?他們兄弟三個意見又不統一。這時,我只能找大兒子給我拿主意,他站出來力挺我的意見:“你以後不管幹啥,只要你覺得對就幹,別管他們,你要堅定你的想法是對的。”

他給我打完氣,又狠狠地把他小叔叔訓了一頓,我就堅定了辦壽宴的決定。

在我的堅持和大兒子的支持下,壽宴如期舉行,我叫來了當地有名的司儀,按我的要求做了詳細的策計,我又獨出心裁,借來了保險公司的投影儀,還讓保險公司的專職主持人來操作。

怕親戚朋友搞不清楚,我就讓主持人把所有的流程用投影儀傳到大屏幕上,所有在場的人無不驚歎叫絕!

在壽宴上,從壽星入座,到陪客入座、親朋入座,再到女兒敬長壽蛋糕、女婿敬獻長壽蠟、兒子敬長壽酒、兒媳婦敬獻長壽麵,再到孫子敬獻長壽鎖、孫女敬獻長壽花、重孫敬獻長壽柺杖,這些都是我創新的,也是我提前準備的。

因為我處於對吃吃吃的慶祝非常反感,就把儀式搞的特別隆重、有趣,而且把儀式放在酒席的前面,免得那些吃貨、酒鬼破壞了我絞盡腦汁佈置、醞釀的和諧、溫馨的氣氛。

特別是敬獻長壽麵,一般壽宴都是隻給壽星獻一碗。可我覺得婆婆旁邊還有兩個叔伯和一個嬸孃,正好我們妯娌四個,我就提議做四碗長壽麵,我們妯娌四個每人給每位老人敬獻一碗長壽麵,這樣既顯示了我們對四位老人一樣的尊重,又顯示了我們妯娌四個同樣的孝心、更體現了我們家族做事的氣度和風度。

我女兒代表孫子輩發表了祝壽詞;保險公司的講師代表來賓講了話;最後我也代表家人做了答謝詞。

最讓人感到新奇的是:司儀為了考驗兒子、兒媳們對老人的孝心,還做了小小的測試。

他問我大嫂:“你婆婆最愛吃啥飯?”大嫂脫口而出:“愛吃洋芋湖湖面。”司儀為了驗證大嫂說的是不是真話,就讓婆婆的二兒子回答,誰知她二兒子卻說:“我媽最愛吃好的。”全場一片譁然。

司儀又把話筒對準我:“三兒媳婦,你婆婆穿多少碼的鞋?”我不假思索的回答:“35,”司儀又把話筒對準婆婆的大兒子:“她說的對嗎?”婆婆的大兒子回答:“對的。”頓時掌聲雷動。

不是我吹牛,這次的壽宴確實辦得很圓滿。相比之下,我們家雖然沒有周圍其他人家的壽宴辦的闊氣、排場,但是隻要是來參加了壽宴的人都非常滿意,也很佩服。

他們還以為是那個司儀策劃得好,紛紛前來問我花了多少錢請來了這麼能幹的司儀?我笑著對他們說司儀全是按我的策劃主持的。

好多人都圍著我要答謝詞,他們都說我寫的答謝詞和我女兒的祝壽詞太好了,但由於掌聲太激烈,有好多詞他們都沒聽清楚、有些還沒記住,讓我有空給他們抄一份,他們要參考我寫的詞給他們的父母寫。

由於太長,我沒空抄,我便給他們複印了幾份。

這次壽宴確實沒有白辦,婆婆自從那次壽宴以後,精神多了,也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氣。

她本來就是一個很樂觀向上的人,老伴和女兒的離開雖然挫傷了她的信心,但在這次生日宴會上,親戚朋友對她的鼓勵和愛戴,讓她感受到了親戚的愛和力量;也使她認識到了她身邊還有很多親人,她覺得她沒有被拋棄。

她又繼續操心著這一大家子的興旺和發展,她年老不惜發揮餘熱,不僅在農忙的時候給每個兒子家幫忙,在農閒的時候每天都在繡鞋墊,她雖然八十多歲了,但她還是不想放過餘生的分分秒秒,她為了給重孫子們趕繡結婚鞋墊,她白天從來都不睡覺。

她一輩子雖然很平凡、很不易,但她還是努力地、積極地生活著。她的這種精神,是我想起了唐代詩人袁枚的詩:“苔花雖米小,也學牡丹開”。

話又說回來,單憑這次壽宴當然不能體現我對老人有多孝順。但是看得出來這次壽宴確實讓婆婆開心了許多。去年我兒子結婚的時候,我早早就把她接到我家,聽到她給我同學說:“我四個兒媳婦,最這個對我好。”

其實,我對她並不是多好,對於我看不慣她的那些做法經常頂撞,只不過是每次回家時接她到我家住一段時間,有時候給她買點日用品。

前幾年我在外打工,回家時給她點錢,這幾年我也沒掙錢,也沒給過她錢,她都這樣誇我,就足以證明老人其實對兒女的要求是很少、很少的。

以上兩個視頻故事和婆婆最近的變化,讓我更加深切地領會到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也讓我懂得了孝敬老人要從早做起,別等他們都走了,再拿上好吃的到墳頭上哭著喊著:“爹、媽,兒女來看你們來了,兒女不孝......”

龍應臺曾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彎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父母與子女的緣分,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

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子女都應該做到最基本的孝順、尊重父母。在他們一心付出時,子女們別忘了給父母一個擁抱和更多關於愛的實際行動,讓他們心生溫暖,雖苦猶甜。別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

關於作者:

本老太婆今年60歲,本為西北村婦,現住在杭州兒子家帶孫子。在兒子的薰陶和幫助下申請了今日頭條號,打算寫一些身邊瑣事,希望有意者能夠閱讀、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