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限塑目錄公開徵求意見 日化產品不得含塑料微珠

禁限塑目錄公開徵求意見 日化產品不得含塑料微珠

禁產禁售時間表明確


記者近日獲悉,自《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1月19日發佈之後,國家發改委《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自4月10日至4月19日公開徵求意見。

記者在國家發改委網站查詢《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製品目錄(徵求意見稿)》發現,在“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製品”類別中,第6項為“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細化標準為“起到磨砂、去角質、清潔等作用,有意添加粒徑小於5毫米的固體塑料顆粒的淋洗類化妝品 (包括沐浴劑、潔面乳、洗手液、香皂、剃鬚泡沫、磨砂膏、洗髮水、護髮素、卸妝水/油)和牙膏、牙粉。”備註欄中指出“塑料微珠不包括由產品外包裝無意帶入、不起特定功能的塑料顆粒。”


對於塑料微珠,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1月19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指出,要分步驟禁止生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如何理解分步驟禁止生產銷售?記者注意到,國家發改委編制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要求,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0年12月31日禁止生產,到2022年12月31日禁止銷售。


淋浴一次 10萬微珠進入水體


為何要禁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據專家介紹,塑料微珠可能會汙染海洋環境。添加在洗浴用品中的塑料微珠,使得每次淋浴就可導致10萬個塑料微珠進入環境水體。

2019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姚衛海委員提出《關於禁止個人護理及化妝品中塑料微珠的提案》,稱正在組織開展塑料微珠在化妝品中使用的專題研究。

2019年9月30日,國家藥監局發佈對該提案的答覆函。

在答覆函中,國家藥監局提到,海洋塑料微珠在全球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在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可檢出。由於塑料微珠不溶於水,難降解且體積極小,難以完全被汙水處理系統過濾,最終排入湖泊、河流或海洋造成生態危害。塑料微珠中含有的化學添加劑可釋放到海水中,汙染海洋環境。塑料微珠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成為有害有毒物質輸移載體。同時,塑料微珠可被海鳥、魚類等不同營養劑的海洋生物攝食,可能損害動物的消化系統,導致感染、疼痛或死亡,甚至通過食物鏈傳遞影響人體健康。作為世界塑料生產、使用、出口大國和化妝品消費大國,我國的塑料微珠問題也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國家藥監局表示,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塑料垃圾及塑料微珠的防治,其中包括實施塑料微珠監測與評價。自2016年起,有關部門組織開展海洋塑料微珠試點監測,掌握我國重點海域海水、海灘和海洋生物體內的塑料微珠汙染狀況。

另外,國家藥品監管總局化妝品標準專家委員會組織對化妝品中使用微塑料問題多次進行專題研討,對化妝品中塑料微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梳理,對國際上相關法規動態進展情況進行追蹤研究。配合海洋監管部門組織開展了塑料微珠防治專題調研,包括赴化妝品工業協會等單位座談交流,瞭解我國化妝品、洗護用品等產業塑料微珠使用現狀、面臨的形勢及有關防治建議。同時,積極鼓勵化妝品生產企業在產品研發時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使用合適的塑料微珠替代品。對化妝品使用塑料微珠可能帶來的危害保持關注,根據監測和調研的結果,及時啟動化妝品相關技術法規的修訂,考慮在化妝品等相關產品中限制直至禁止使用塑料微珠。


日化產品幾乎被“一網打盡”


中國化學信息中心化妝品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塑料微珠禁令將對國內化妝品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禁止使用微珠,許多國際化妝品和身體護理品牌已經替代或正在替代微珠。”


近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化妝品中塑料微珠的測定》徵求意見稿,對塑料微珠的定義、檢測標準和方法等進行了說明。意見稿中對塑料微珠的定義為“產品中尺寸小於或等於5毫米且不溶於水的固體塑料顆粒”。常見的以顆粒形式存在於日化產品中的塑料種類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尼龍等。

意見稿中提到,化妝品中塑料微珠的定性方法為紅外光譜法,並針對水性化妝品(如卸妝液、化妝水等),乳化型膏、霜和乳化液類化妝品,非乳化型、含有表面活性劑的膏類化妝品,啫喱類化妝品4種類型產品介紹了不同的處理方式與詳細步驟。


廣州某化妝品公司技術部人員告訴記者,意見稿主要針對的還是護膚類,沒有特別提到彩妝類產品中的塑料微珠如何檢測。不過,從列出的塑料種類來看,基本涵蓋所有日化品,包括洗護、護膚和彩妝。” 來自樂觀人士的消息,相關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可生物降解的微珠,由從植物提取的纖維素代替塑料,來自可再生能源,且易於生物分解,對環境友好。未來幾年有望上市。

但也有研發方面表示,可降解材料目前國外暫且還在研發中,並未產生可使用的成品。另外一個替代來源是礦物粉末,包括氮化硼、氯氧化鉍、硅粉等。但無論如何,尋找塑料微珠的替代品已成為目前日化企業的當務之急。


文|本報記者 張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