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曾經,語文教材刪除了《陳涉世家》一文引發了網友熱議。可見,大凡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人們都很上心。這自然是好事情。

筆者發現,除個別文章增刪之外,新教材還不乏一些細微之處的改動。這些改動,其實都是很有意思的。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有人會好奇,到底是哪個字,又是怎麼樣的解釋,會讓人尷尬得羞於啟齒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幾十年前,在初中學習文言文時,有一篇出自《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清代文學家)的課文,叫《狼》,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狼洞其中。

關於“洞”字的解釋,課文的下邊註解為:

洞,打洞。

這在當時是沒有什麼歧義的,也就不會引起什麼注意。教科書這樣寫,老師這麼教,學生也這麼學,年復一年。

本書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十年之後,當年的初中生,已經大學畢業,也當起了語文老師。當教文言文《狼》,講到“洞”的解釋為“打洞”時,一種意想不到的尷尬發生了。

課堂上的情況往往是:男生“壞壞”地哈哈大笑,女同學“害羞”地低下了頭。

為什麼會這樣呢?課本的註解,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十幾年前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十幾年後發生了,原來是時代變化了,只能感嘆當時的學生,“想象力”遠比老師要“豐富”得多,而且“膽子”也越來越大了。

後來為避免尷尬,老師只好一筆帶過,甚至有意避開不講這個字的解釋。反正書上有註釋,學生可以自己看。老師要做的,就是提醒學生,若考試遇到,要嚴格按照課文註解去作答,否則會有被扣分的危險。

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十年過去了,又十年過去了,當老師再講到這次字的解釋時,一種有意思的情況又發生了。課堂上,男生不再“壞壞”地哈哈大笑,女生也不會再“害羞”地低下頭了。

時代發展了,觀念也更新了。大家都懂了,也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故事仍在繼續,最近一兩年,語文教材改版後,當語文老師再次講授蒲松齡這篇教了N遍的《狼》時,發現洞的解釋已經改變了:

洞,挖洞(不再是“打洞”)了。

學了,教了幾十年的“打洞”改成“挖洞”,初看覺得很意外,可認真地思考,卻覺得改得有水平。忍不住這樣誇讚:改得好,改得妙,改得呱呱叫!

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打洞”的解釋,有使用工具的意味,更像是人的行為。如:他用鐵鋤在山邊打洞,這就不像是一隻狼的行為。而把“打洞”改為“挖洞”,則更為貼切,更好地描寫出狼用它的爪去挖的情態,更加符合狼的動物性的特點。

一個字的解釋,十幾二十年都沒有人提出異議,當然也就沒有人去修改,大家也就理所當然的照本宣科地教和學了。維持了二三十年的解釋“打洞”,如今一改,卻是讓人拍手叫絕!

時代在發展,對教材的解讀也在進步。一字之差,卻能更貼切,更傳神地表現出狼的行為。這種現象,另外還有一些。

語文課本對一個字的解釋,曾經讓人羞於啟齒,如今一改,尷尬全無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柳宗元,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其中一篇叫《小石潭記》的,裡面有一個詞“翕忽”。

原來的解釋是“輕快敏捷的樣子”(這個解釋也是幾十年不變的)。如今也是改成了“輕快迅疾的樣子”(把“敏捷”改為“迅疾”,也是更加貼切了)。

“敏捷”:指反應(多指動作或言行)迅速快捷、靈敏。如:敏捷地跳上敞篷車,敏捷地翻身上馬,敏捷地躲過攻擊。“敏捷”更多的是指人的動作行為。而“迅疾”的意思是:指迅速,疾速,快速。其用法更廣泛,用在魚身上比“敏捷”要貼切些。

看完之後,終於明白,維持了幾十年的“打洞”,為什麼要改為“挖洞”。因為改動之後,解讀的意思就更加準確了,不會再產生歧義了。

教學中,若注意到這些細微的變化,就更加有利於開展教學,不知語文教師同行們以為然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