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上流社會”,野小孩學做小學生

時光印象/採油

三廠

(十三)第一課

搬家當天的晚上,我是如何就寢的自己都不記得了。第二天一早,我就被母親拖出被窩,半夢半醒地吃了早飯,背上書包,跟著母親趕去上學了。

清晨的陽光從背後撒來,把我的影子在路上鋪成細長一條,隨著腳步,來回地掃動。空氣的味道似乎也比三八村兒要高尚了很多。一路忐忑,母親也沒有言語,幾分鐘後,我踏進了真正意義上的小學校門。

第一天上課我就被老師點了名。

那是一堂語文課,教語文的L老師是班主任。還不習慣“正規軍”上課習慣的我,仍然像個“匪軍”一樣,坐著坐著就半躺在椅子上了,又因為覺得手冷,便很自然地將手插進棉褲的護腰裡取暖……

就在我以這種非常享受的姿勢神遊的時候,一個粉筆頭擊中了我的面門,隨即傳來老師透著天津味的質問:“閆XX,你在幹什麼?!”我的靈魂迷茫地凝視著老師,軀殼卻仍保持著頹廢的姿勢。老師見我沒有反應,非常惱怒,但她還是儘量保持了剋制,轉而嚴肅地面向其他同學:“我再強調一遍,同學們上課要坐直身體,雙手放在背後。”然後又轉向我:“閆XX同學,坐起來,手背後!”我終於從太虛幻境回到現實,默默地按照老師的要求,擺好了姿勢重新開始聽課。

雖然往後的一段時間,我的上課姿勢仍會時不時地跑偏,但是隻要老師一個眼神,我都會立刻修正回來,我開始學著扮演一名正經的小學生了……

時光印象/採油三廠(十四)孩子窩

新鮮感的澎湃心潮漸漸平靜,我開始有時間打量周圍的環境——七十年代始建的老樓群,外牆鑲嵌著珍珠岩顆粒拼花,方盒子的建築造型,每棟樓有5個單元,自東向西前三個單元是五個層樓,後兩個單元是四個樓層,每個樓層三戶,一棟樓共六十九戶人家。如今這裡最初的六十九戶人家,只有兩家一直沒有搬,其中一家就是我的父母。

逐漸熟悉了樓區生活的同時,我發現我家所在的這棟樓裡,竟然還有我們班的其他五個同學。而這棟樓裡各年級或者不同學校的學生的密集程度令人髮指。僅僅我家這個單元,中學生不算,僅小學生就有十六人……可能有人會奇怪,一個單元一共十五戶,怎麼會有十六個小學生?——因為那個年代一家兄弟姐妹兩三個還是比較普遍的。

我家樓上的三戶人家,一共聚集了七個孩子,其中M姓人家一兄兩妹,L姓人家是父親同作業隊的同事,家裡兄妹二人學習成績都不太好,還有一戶C姓人家,兄弟二人都非常聰明。二樓老L家姐弟三個,其中老二曾在二年級時和我同桌了一段時間……

這麼多的孩子中,和我最玩得來的,還是我來這裡第一個認識的小Z。每天我寫完作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樓找小Z出來玩。那個年代孩子們的娛樂,我認為比現在的孩子要健康得多。沒有手機、電腦iPad,甚至電視節目也不多。

初入“上流社會”,野小孩學做小學生

老樓的外牆都已翻新,這樣的樓間距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堪稱奢華。

我們每天的快樂,就是在樓區中追逐打鬧,或者聚在某個拐角,高談闊論著某時某地的精彩見聞。因為樓頭的編號是以數字“2”開頭,我家所在的那一片區被稱作二區。二區南邊的樓區,編號則以“3”開頭,顧名思義,那一片區被稱作三區。二區和三區之間被一條小馬路分開,馬路北側和二區之間有個小公園,那也是我們玩耍的天堂。

雨後也是玩樂的好時節。老家的雨大多都很猛烈,以至於樓前的排水溝裡很快就會積滿水。我們會用鑲嵌在樓梯牆面上的珍珠岩顆粒當砂紙,把撿來的苯板磨成小船的形狀,放在水溝裡排演海戰。又或者在樓後面的凹地形成的水窪裡撈一種水生物,那種墨綠色的生物前端形似馬蹄,後面帶根環節狀的尾巴,因形得名,我們叫那東西“馬蹄子”。後來才知道,那玩意叫鱟(hòu)蟲,竟然已經存在了兩億年之久。

初入“上流社會”,野小孩學做小學生

初入“上流社會”,野小孩學做小學生

現在看到這種東西渾身都發麻,真難相信小時候敢用手直接抓來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