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2019年7月3日,距地震發生後的第16天,記者第一次來到雙河中心衛生院。醫院大門前擺放著顏色不一的帳篷。大門內是一天前搭建好的板房,板房後是門診樓,再後面是地震破損的住院樓。板房被分成幾個小房間,門前掛著科室牌,簡單的桌椅,幾名醫生,成堆的藥品,“板房醫院”正在維持基本運轉……

2020年4月13日,記者再次來到雙河中心衛生院,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帶著擔憂,探訪這個昔日的“板房醫院”,如今怎麼樣了?

昔日:板房醫院背後是廢墟

院長長白髮,夾嘆息

2019年7月3日,見到雙河中心衛生院院長曾萬智時,他還望著衛生院住院樓傾斜的木門,構想著災後重建畫面。在他一頭濃密的頭髮裡,摻雜著的幾根格外顯眼的白髮,這是地震後那幾天突然冒出來的。他面容疲倦,但眼神裡卻有著讓人安心的力量。

雙河中心衛生院的住院樓內設施很新,每間病房內帶有單獨的衛生間,然而一場地震卻摧毀了一切,這棟2015年才翻新的精緻建築成了千瘡百孔的“病樓”:牆體破裂,碎磚、紙箱、醫療器械散落一地…… 震後,護士值班室的門只剩下一個面積約佔三分之二的大洞,透過洞,屋內一片凌亂。“心血都白費了。”猶記當時,曾萬智萬般無奈地說道。彼時,2019年的衛生院本來要成為縣域次級醫療中心,剛修好的手術室也還沒有發揮作用,就這樣化為廢墟。作為一個院長,衛生院就是他的“家”,家毀了,他的心跟著痛了。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如今:小樓寬院煥新顏

從裡到外都散發著希望

“這是我們新購置的體外衝擊波疼痛治療儀”,“這是我們的兒保區”,“這是我們設備優化了不少的檢驗科”……跟著曾萬智的腳步,記者一行將新雙河中心衛生院的主樓走了一遍,昔日塌牆的病房,震出洞的值班室都已經煥然一新,曾萬智的臉上洋溢著欣慰和喜悅,現在的雙河中心衛生院已如他所願,已經是一個以二級醫療機構的定位要求,建成為一個流程優化、設施完備的全新衛生院,其中體外衝擊波疼痛治療儀也是長寧的首臺,同時也“不辱使命”地成為醫療次中心。新增的科室中還有可實施手術的外科、婦科和現代康復科等,除此之外,雙河中心衛生院與長寧鎮中心衛生院完成資源整合,將人員也達成了配置優化,服務著周邊多個鄉鎮。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家住雙河鎮的張叔(化名),是地震中的重傷傷員,受傷後,他的手臂到一直到指尖都動彈不得,在雙河衛生院開展康復理療後,張叔便成了這裡的“常客”,經過數月治療,到過年前已經可以做到簡單抓握,讓治癒看到了希望。

坎坷:疫情中重建

雪上加霜也要奮力扛

疫情就是命令,對正在大面積災後重建的長寧、雙河鎮及雙河中心衛生院來講,都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場挑戰。

1月21日下午,開了緊急電話會議後,接到疫情防控部署通知的曾萬智當機立斷,將全院上下38人召集起來,取消輪休,全員待命。對於正在重建、人手有限的衛生院,現有的醫療防護流程是達不到條件的,徵求了各級領導的意見後,臨時搭建起了發熱門診,同時討論出相應的處置預案。

長寧本就是外出打工人數較多的大縣,過年返鄉人員較多,給排查的工作量加了碼。從大年三十晚上加班到凌晨2點開始,曾萬智就沒歇下來過。入戶上門做排查曾萬智也身先士卒,“我必須要第一個上,畢竟這樣的疫情基層醫生也都‘怕’,如果我去了,也是對大家的鼓勵,帶個好頭。”曾萬智說道。在管的22名鄉村醫生全部被髮動起來,對返鄉人員進行徹底摸排,除此之外,高速路口的監測點,轄區內發熱人員的內部轉運等工作同樣在進行,早出晚歸成了他們的疫情期間的常態。2月初,年後復工的日程一拖再拖,“因為長寧的災後重建工作還沒有竣工,衛生院也同樣有建設工作沒能做完,但施工單位多是外來務工人員,我們只能等待。”曾萬智看著驗收日期一天天近了,千頭萬緒。

春天已來,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已走出了重建後的第一步,疫情擋不住全院醫務人的信心和決心,“我的目標是創建二級綜合醫院。”曾萬智的眼裡充滿堅定。

大眾健康報記者 侯文瑾 溫韜

震後餘生 在疫情下聚沙成塔——宜賓長寧縣雙河中心衛生院重建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