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隴南影子腔是甘肅省獨有古老地方戲劇種,也是中國花部地方戲曲歷史最早的聲腔劇種之一。影子腔傳統演出以皮影戲的方式在民間流傳。隴南影子腔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秦腔、京劇為主的梆子腔的形成。現存的影子腔在唱腔構成、調式調性、曲調結構、落音以及曲調進行方面保存了西秦腔的特點,具有很高的戲曲文化價值。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2020年4月21日至24日,根據《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劇種編撰工作需要,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隴南影子腔課題組專家蘭州大學趙建新教授、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周琪研究員赴隴南市西和縣、禮縣對隴南影子腔開展田野調查工作。調研中,發現了一批新發現的重要資料。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課題組先後到西和縣稍峪鄉馬元村走訪了馬興奎、馬富魁,禮縣城關鎮賈胡村李玉峰、楊生元,禮縣崖城鎮父坪村韓南山、韓繼九等影子腔非遺傳承藝人。對清代影子腔戲箱、影人、劇本做了詳細記錄。在西和縣新發現清代抄本《關節圖》1冊,在禮縣新發現影子腔清代中葉至民國抄本23種,其中《葵花記》《錦雞嶺》《雁塔寺》《三山關》《鐵鏈橋》《梧龍山》都為稀見劇目。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發現禮縣城關鎮賈胡村81歲的民間老藝人韓繼九會演唱一種被稱為“老亂彈”的古老戲曲,聲腔與京劇有諸多相似之處,與產生於明代的隴南影子腔同時以影戲演出流傳。音樂學家杜亞雄教授等認為這種聲腔是京劇西皮的淵源。目前掌握這種腔調和劇目的老藝人僅存一人,需要馬上搶救記錄保護。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課題組在蒐集由真人搬上舞臺演出隴南影子腔的資料時,在西和縣檔案館和當地劇團新發現一批重要資料。主要有西禮劇團演出的大型隴南影子腔《碧血西城》《樊秀才》,移植劇目《胭脂》《楓洛池》等劇目的劇照、劇本和曲譜;隴南影子腔由真人舞臺演出當時被稱為“西禮戲”;演出劇目由原來掌握的18種,增加到26種。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課題組認為,在編寫戲曲劇種全集過程中,重新進行劇種田野調查至關重要。不能侷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時留下的有限資料。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開展,有很多過去沒有發現的重要史料被發現被研究,這些都應該吸納到劇種全集編寫中來。

注:花部是指崑山腔以外的各種傳統戲曲劇種,取其花雜之義,故也稱亂彈。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隴南影子腔課題組田野調查獲得重要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