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真的只是用低薪和大饼留住员工吗?


股权激励,真的只是用低薪和大饼留住员工吗?

股权激励是企业通过对控制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和调整,从而使得股东与高管、核心技术人才等人员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还可以缓解企业的薪酬压力,是目前最常用的激励员工的方法之一。

为增加股权激励对员工的吸引力,非上市公司往往会结合员工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一个较低的激励股权购买价格,比如按公司的注册资本、公司上一年净资产值、上一轮融资估值、下一轮融资价格的折扣价等确定购买价格,甚至直接将股权免费赠与激励对象。

即,员工可以从原始股东处受让或者通过公司增资方式以较低价格获得激励股权。那么,激励对象低价获取股权是否会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呢?

事实上,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一种长期薪酬福利制度,其本质是企业以股权的形式代替工资支付给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支出和工资成本,提高净利润。但同时也会发生“股份支付”的成本,该成本往往会被非上市公司所忽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承担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交付现金或其他资产义务的交易。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为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提供了明确的依据,简单来说,如果公司以低于股权公允价值的价格向员工增发股份,或公司大股东以低于股权公允价值的价格向员工转让股权,应按照该规定将员工持股价格和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记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公司记一笔资本公积。

股份支付金额=(公允价-行权价或授予价)*股份数量,而股份支付需要计入公司的管理费用中,也就是说,股份支付的金额越大,管理费用就越高,公司的净利润就越低,从而会在如下方面对非上市公司产生影响:

1、如果企业已经引进融资且融资协议中约定了对赌条款的,公司净利润减少可能使得公司未能达到预定净利润指标,从而触发对赌条款;

2、如果企业正在筹划上市,因股份支付问题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而影响公司的上市进度。

那么,非上市公司应当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以减少股份支付问题对净利润的影响呢?

1、提前规划布局股权激励方案

企业如拟以较低定价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最好应在引进投资人之前完成布局,这样不仅可以规避触发对赌条款的风险,且因没有市场价值(公允价值)的存在,企业自由定价空间较大。此外,搭建了完善的股权激励架构也会让投资人对公司的投资前景充满信心。

2、分期进行股权激励

对于已经引进投资机构或者拟挂牌、上市的公司,可通过分批次、额度控制的方式实施股权激励,从而将管理费用分摊至各年度中,避免因股份支付集中冲击某一年度的净利润。

3、通过获取计入非经常损益的收入来抵扣因股份支付产生的成本,从而保持扣非后净利润的基本一致

由于我国并未有可供非上市公司适用的一套完整的股权激励法律法规、监管体系,非上市公司需要自行把握股权激励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风险,企业及早了解股份支付问题,提前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可极大减少因此给企业带来的融资、上市等法律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