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很多學太極拳的朋友,在沒有練出內勁之前,就開始練習發力,猛蹬地、猛轉腰,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衣服被抖動起來,看起來瀟灑極了,殊不知這其實根本不是太極內勁,相反只會越練越僵。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內勁是活的。內勁在體內時流動的,變化的。產生這種特點的原因的筋骨節節貫穿的運動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續緊張所產生的力是死的,沒有陰陽變化,不是全陰就是全陽。內勁催發時全身的骨節是向外松張的。這和常人發力時全身拘緊的狀態恰恰相反。內勁是隱於內的。內勁的運轉很少依賴於外形的變化,是一種內在的傳導,如果練習者在過分的擰腰旋胯中去追求內勁,方向顯然是錯了。

所以練拳時要慢,悉心體會每一骨節的“動”,一定要“順序”而動,該哪節動時哪節要動,其它的節要等待,不要動;

對骨節的操作才會逐漸精準起來,從而逐步達到“節節貫穿”的要求。節節貫穿是基礎,是內勁的路線。在拳架裡,已經幫你路線指好。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經常這樣做以後,氣血便開始在全身活躍起來,肢體會產生麻、脹之類的反應,身體某些部位會不知覺的動起來,這是內氣在“穿”骨節,內勁初步產生了,但這時的內勁還只是被動的,不能為我所用。當內氣的活動強度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為我所用。

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彈簧力就是襠勁的顯示。當練“馬步樁”或做“懶扎衣”、“單鞭”定勢時,就可以體味到襠部虛虛上提的感覺:當沉肩墜肘、松胯圓襠後呼氣放鬆之時,就會出現一股上升的氣感。藝高者還會感覺尾閭處有一熱流上升,這就是襠勁形成的感知。

在做掩手肱拳時,襠勁的彈簧力與腰胯勁的旋轉力合二為一,加上腳腿勁的支撐。通過臂。集中於拳,產生爆發力。這種瞬間的爆發力,遠遠大於單純的臂力,可在技擊中發揮出一種難以想象的威力。同時,在做“指襠捶”時,兩拳在胸腹前蓄勁,此時兩胯大開,圓襠,氣貼脊背,隨之扣襠擰腰,腰、腿、胯三勁合一,迅速下打,直指對方襠部,實現“胯打”的目的。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圓襠、吊襠為“正”。為正確的姿勢。夾襠、蕩襠為“病”,為錯誤的姿勢。而裹襠、扣襠為行拳中的瞬時的輔助動作,不能形成定勢。相對於圓襠來說,蕩襠為“過”。夾襠為“不及”,“過猶不及”為“病”也,在諸襠中,圓襠最為重要,因為只有做好圓襠.才能克服夾襠和蕩襠之病:只有圓襠,才能使吊襠做得更好:只有圓襠,才能節節貫串地勁起腳根發於腿、上升腰脊形於手。在發力時,稍加扣襠使襠勁發揮更大的作用。

實踐證明。做好圓襠並非易事。特別是中老年人,由於受生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圓襠的要求,多犯夾襠的毛病。但只要堅持修煉,還是可以達到一定境界的。

襠既要圓,又要虛:既要松,又要活。圓、虛、松、活.是拳術對襠的基本要求。虛圓同在、松活並存.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胯根撐開,兩膝有微向里扣之意,襠自然能圓。即使兩膝微外開,而兩大腿外側往裡合,胯根撐開,同樣能起到圓襠的作用。圓襠時,會陰處虛虛上提,此處的有不使下蕩之意,襠自然皮能虛。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說:“下腰功,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又說:“尻骨、環跳撅起來,裡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鄙人照理練之.始終不得要領,難以達到要求,因為“尻微翻起”、“尻骨、環跳撅起來”勢必突臀。臀突,命門處的腰椎就無法豎直。脊柱不能豎直.就不能實現吊襠.襠自然不能虛圓。而採取“尾閭內收,兜住丹田,命門後突,提頂吊襠”的辦法.卻能達到圓襠的目的。腰胯松活.襠自松活。首先要胯關節和臀部肌肉放鬆,不能死頂住骨盆,否則襠就難以松活。

另外,虛實變換要靈活,不能像鐘擺一樣僅僅左右擺動,而是在左右變換時走平行“oo”字(倒8字)內外旋轉。在前後變換時走的是下弧線和後弧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死襠不動、虛實不分。真正達到松活圓襠的境界。

打拳不會襠下功 ​到老都是一場空

只有傳播這種功法的師傅,才是真正的師傅。才是真正的太極拳,就像陳氏小架的二路拳是,練襠胯勁,三盤架,是練整體勁的,能學到這兩趟架,就有實戰的功夫,也算是真學到了真正的小架,不入師門是學不到的,即使如此也只能是學到了80%的形式而已。

勁要整,襠胯要活,這些都是在一路的基礎上。一路拳沒練好,教你也是白搭。拳的以襠代手、變襠、運襠,這是出內勁的關鍵。有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鬆柔具到位,但沒有高超的襠勁,若逢推手動輒傾跌。各位知道練好襠勁的重要性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