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京城18日的天空,一道美麗的日暈出現在了太陽的周邊。一時間各種視頻、照片、文章刷遍了網絡,這次持續了約1個半小時的大氣光學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日暈的產生到底寓意著什麼呢,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日暈現象古來有之,只不過我國古代還沒有可以監測地球,乃至地球之外一舉一動的各種設備,所以就沒有能力給這個奇特現象一個明確的解釋。從而迷信的認為它是是一種不祥之兆,預示著災禍的降臨。

在我國古代,算卦推演之術盛行,在陰陽家看來,日暈便是指引軍隊進攻的標誌,所謂,“暈,攻也,純陽攻陰氣故也。”他們認為此時進攻定能大獲全勝。這種觀點在《黃帝佔軍訣》中也有所記載: “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在古時對日暈的叫法很多,但我們更熟悉的應該還是“白虹貫日”。 翻譯過來就是“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白虹”者,刀兵也,“日”者,君王也;白虹貫日,意即是臣下弒主的象徵。所以“白虹貫日”這一成語便成了古代的一句忌語。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戰國策·魏策四》、《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等古籍中都曾出現過“長虹貫日”,而且故事的情節往往與刺客相連,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荊軻刺秦王”了。傳說荊軻與太子丹在易水分別後,天上出現了日暈。《史記》中記載,“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意思是說,太子丹看到長虹貫日感到害怕,為何害怕,皆因“見虹貫日不徹”,也就是說這次日暈形狀並不規則,讓太子丹覺得荊軻此行不能成功。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一種創作手法,為的是吸引讀者、渲染氣氛,並與荊軻的悲慘結局相照應,實非厄運降臨。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現在的科學能很好的解釋這種情況。暈的產生雖然是由於太陽光線經過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所形成,但它與虹所出現的位置不同。它與太陽出現在同一側,所以就可以“貫穿”太陽。暈的形狀也有很多,如環狀、弧狀、柱狀或亮點狀等等,所以史書中太子丹應該是被暈的不規則形態給欺騙了吧。

《戰國策》中的故事就更要早一些,那次刺殺據《戰國策》所載,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當時聶政為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隻身前往韓國,面對韓傀眾多衛兵毫不畏懼,徑直入堂刺殺韓傀,一場混戰竟殺了幾十人之多。後終因寡不敵眾,自殺身亡。整個過程就如長虹貫日一般,成語“白虹貫日”也就由此而來。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可見,“長虹貫日”更多的是悽慘悲壯的象徵,而絕非厄運來臨。實際上到了唐代,古人對於日暈的認識已經很接近現在的說法了,學者孔穎達曾言, “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便與現在我們對暈的解讀十分相似。

北京日暈提示人們天氣有變化,“白虹貫日”只是一個悲壯的傳說

現在更科學的說法是:日暈是陽光通過雲層時,受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一般來說,出現日暈,往往預示著天氣或有變化。民間諺語稱,“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所以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我們大可不必為“日暈”的寓意而煩惱。倒是降雨將至,適當地添衣保暖是非常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