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八佰》不是好電影

#戰爭影視劇我來評#

一、先天不足

有人說《八佰》是漢奸電影。

這個提法不妥,吹毛求疵苛於責人也就罷了,隨便扣大帽子就過分了。

不過該片品格卑弱卻是不爭事實。

儘管影片戰爭場面宏大,看起來好燃好熱血,主創們大概覺得這樣很悲壯很正能量。

問題在於這種悲壯是被硬生生拔高的。

八百壯士的的故事其實是悲涼的,因為這是一場時代悲劇——他們保衛的四行倉庫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他們浴血奮戰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意義,是“戰略”要求他們自蹈死地。

為什麼說《八佰》不是好電影

而這個“戰略”的根本目的是爭取列強支持,需要讓洋大人覺得中國還不至於馬上斷氣,搶救一下更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這一仗本質上是為特定觀眾安排的表演,各種有意無意的推手將“八佰”們變成為演員。

這一切本來很有思想深度可挖掘的——為什麼我們的神聖抗戰要將希望寄託在洋人身上?

不知主創們是看不穿或者不願意看穿這點,他們甚至進一步無中生有,讓所謂“悲壯”打動洋人(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八佰們也就不用在寂寞無聊的“孤軍營”呆四年了)。

他們想告訴大家:依賴列強的“戰略”很正確很偉大?

二、後天不良

有人說。我最討厭大道理了,能放鬆點別扯“思想性”成嗎?

說這話之前請搞清楚狀況,不是我非要扯,而是《八佰》主創自己看上這個LOGO,要不他們幹嘛不自己編一段故事?不要時代背景,想怎樣都沒關係啊!

想要現成的IP,卻不想接受伴隨而來的質疑,哪有那麼便宜的事?須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哪怕不扯歷史思想之類形而上方面,該片在藝術上也是失敗的。

早有人指出主創們自相矛盾:他們一方面要蹭建國70週年獻禮的熱點(原定2019年上映),同時還指望著混個國際獎項衣錦榮歸出口轉內銷。所以他們對涉及洋人的問題不敢深入批判,扭扭捏捏不肯正面觸及“八百壯士”背後的悲涼現實,然後發明一些大場面唬人,試圖掩蓋問題本質。

為什麼說《八佰》不是好電影

真實戰場怎麼可能這麼整潔?

其實我能理解主創們的難處:八百壯士是一個很枯燥的故事,戰鬥並不激烈,持續時間也不長,結果又讓人憋屈。真垵這個套路拍下來,99%是大爛片格局!

這樣的話怎麼跟投資商交代?

影視作品有自己的規律,在文字中動人的情節直接搬上銀幕往往缺乏感官刺激,起不到效果。所以改動肯定是必要的,不能動輒指責篡改。

問題是他們家的什麼戲?

不顧史實搞出不存在的炮火喧天,還讓守軍主動出擊捕俘……這些都罷了,他們還能槍斃(不存在的)日軍戰俘!!!(正式上映版刪掉了,但網上流傳的完整版中是存在的,)。很想問問他們,刻畫這一場面想表現什麼?

中國軍隊跟鬼子一樣野蠻?你們想過這樣會讓洋人怎麼看嗎?還想不想要國際大獎了?

這種精分處理本質上是因為講不好故事。他們也發現故事主線太壓抑,需要振作,但總不能改成守軍堅持到最後一刻全員戰死——那就跟“八百壯士”扯不上關係了。於是他便想出用血腥內容刺激一下比較淺薄的觀眾,讓大家“激昂”一回(有些人就吃這一套,那個孫立人活埋戰俘的段子被闢謠多少次了,還是陰魂不散不時被搬出來)。

殊不知這種處理不僅失實,更是弱智反邏輯!

殺俘是戰爭罪早有公論,這豈不給鬼子口實?甚至南京大屠殺因此都變得“情有可原”了!

為什麼說《八佰》不是好電影

多腦殘的人才能搞出這般神操作?

新時期導演們在加強了鏡頭表現力的同時,卻丟掉了祖傳講故事本領——哪怕是張國師也不免於故事結構鬆散。而他們並不反思,只是一味加強感官刺激。

這就是《八佰》失敗的核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