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曾經有一個國際著名的技術研發公司,在業內可以說是集行業技術之大成。基本上所在行業加工流程所有技術都能覆蓋到。有一次突發奇想,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建一個加工廠呢?你看,我們擁有所有的技術工藝包,自己組織生產加工,上下游的錢都歸我賺,多好!你別說兩年時間還真的建成了頗具規模的一個加工基地,投入運行後,經營的那叫一個慘啊!差點把過去幾十年賺得那點錢都賠進去。最後不得不承認術業有專攻,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也有不適合自己的崗位。《論語.憲問篇》第十一章記載了孔子對孟公綽的評價,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其原文是: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孟公綽,魯國大夫,三桓孟氏族人,《史記》說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廉靜寡慾,但短於才智。

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趙魏老”可不是什麼趙國和魏國的老人,孔子在世的時候還沒有趙、魏、韓三國呢,也就是說三家分晉的事還沒發生呢。孔子口中的趙魏都是晉國上卿之家,後來拆分了晉國,戰國七雄中的趙國和魏國。“老”則是指家臣之長。趙魏這種大家族權勢重,但沒有諸侯國的那些雜事,家臣之長地位尊貴,卻沒有繁雜的具體職責。比較適合孟公綽這種清淨寡慾,但才幹有限的有德之人擔任。

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滕薛大夫”,滕國和薛國都是小國,國中的大夫官員自然不會太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具體職責,也就是“滕薛國小政繁,大夫位高責重”,需要的是實幹家,孟公綽明顯不合適。和現代社會的小企業差不多,一人多能是必須的。

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孟公綽讓他做晉國上卿趙氏或魏氏的家臣之長,綽綽有餘。但讓他去滕國或薛國這種小國當大夫,反而不能勝任。”

孔子用孟公綽的事例教導我們,職場上,人一定找準適合自已的位置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了胡寅的註釋“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則為棄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則孔子之用人可知矣”,意思就是不能提前深入的瞭解一個人的才幹,不能量其才而用之,就等於將人拋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君子會擔憂不瞭解人。從本章的內容,對了孔子怎樣用人可瞭解一二。用人之關鍵在於各盡所長,人無全人,不可以求全責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