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最終的確定無疑者:懷疑本身!

笛卡爾通過懷疑一切來清除掉所有不堅固的東西,以便能夠找到不容置疑、堅固牢靠的基礎。普遍的懷疑並不是徒勞的,哲學家最終抵達了他的目的地,遇到了懷疑巨錘敲不破的東西。這位哲學家興奮地用這句話來表達他的發現: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懷疑這懷疑那,但轉過頭來突然發現,這個懷疑本身竟然是不可懷疑的。那個堅固牢靠、不容置疑的東西就是這個懷疑本身!但不只於此,笛卡爾將這片牢靠的地基加以擴充:懷疑也就是意識,這也就是說,我在意識著這一點是最不容置疑的,是最確定堅實的。笛卡爾便把這個發現稱為他的哲學的“第一原理”。但這又與“我思故我在”有什麼聯繫呢?為什麼笛卡爾要用這句話來表達這一點呢?這就需要從這個命題的原文說起。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笛卡爾哲學

“我思故我在”的本尊登場!

“我思故我在”這個表述最初出現在笛卡爾的自傳式哲學著作中,書名叫做《談談方法》,或譯為《方法談》,法語名稱為《Discours de la méthode》,這部著作最初是用法語寫的,所以“我思故我在”這個表述最初也是用法語表述的:je pense, donc je suis。但廣為人知的表達形式並非是這個法語版本,而是顯得更簡潔一些的拉丁語版本: cogito, ergo sum,這個表述出現在笛卡爾的另一部著作中,書名叫做《哲學原理》。也就是說,我思故我在這句中文是翻譯自cogito, ergo sum這句拉丁語。為了檢驗這個中譯版本的準確性,我們就得先弄明白這句拉丁語中每個詞的意思。很明顯,這句拉丁語中只有三個詞,而且這三個詞中每一個詞都非常重要,每個都會牽出很多問題。在這裡,我們也只能對其做些簡單的說明。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哲學原理》原著

“我”從哪兒來?從語法說起。

只要我們粗略地看一眼就會發現,拉丁語表述中只有三個詞,但中文翻譯中明明有五個詞啊,那麼多出來的兩個中文詞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首先從“我思”說起。“我思”是翻譯自cogito這個拉丁詞的。但是,如果將cogito翻譯為中文“思”的話,但是在這個詞前面卻並沒有與“我”這個詞對應的拉丁文,也就是ego啊?那為什麼漢譯中卻要添加一個“我”字呢?這得從拉丁語的語法說起。拉丁語與我們漢語很不相同,為了實現某種語法功能,在漢語中只要加相應的虛詞或是調換語序就可以了。但在拉丁語中卻是用每個詞的詞尾變化來實現的。比如說名詞需要變格,動詞需要變位。所謂變位,就是動詞靠著在詞幹後面加上不同的“尾巴”來表示各種語法功能,比如說人稱、數、時態、式和態等功能。而cogito就是個動詞,它的不定式為cogitare,去掉其中的詞尾-re,剩下的cogita-就是這個動詞的詞幹。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拉丁文語法學家普里西安

幹掉第一個“我”!

那麼為什麼又要把詞尾變成o呢?這就是第一人稱的詞尾變化。也就是說cogitare這個動詞的主語是“我”時,它的形式就是這樣的:cogito。不僅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所對應的動詞詞尾都是不同的:“你”對應的動詞詞尾是-s、“他、她、它”對應的詞尾是-t,等等。可以看出,拉丁語動詞的詞尾變化是非常規律的,以至於在運用動詞時可以省略掉前面的主語,而根據動詞詞尾的變化就可以知道主語是第幾人稱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拉丁語中沒有“我”的原因,因為在其動詞詞尾中已經指示出那個“我”了。所以,cogito的完整形式也可以是這樣的:ego cogito,這個ego就是“我”的意思。但是,或是出於語法上面的原因,或是出於思考這個問題時特殊的用意,笛卡爾這個著名原理的流行版本中卻並沒有出現“我”這個詞,或說是巧妙地把這個詞給隱去了。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留到我們解決這個漢譯版本中的第二個“我”時再說,現在先讓我們對付cogito這個詞。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拉丁語《聖經》

原來並不只是思考!

cogito,或是它的不定式形式:cogitare,在中譯版本中被譯為“思”,那麼西方的其他語言又是怎麼翻譯這個詞的呢?先說英語,英語中把這個詞譯為think,也有思考的意思。再來看德語,德語中通常將其翻譯為denken,也是思維與思想的意思。我們再來翻閱下《拉丁語漢語詞典》,cogito一詞對應的漢語解釋也是思考、思索。看來,把cogito譯為“思”就是對的?未必!還是先讓我們看看笛卡爾是如何理解這個詞的吧。笛卡爾在其著作《第一哲學沉思集》和《哲學原理》中用列舉的方法闡述了cogitare的含義,他將其含義理解為:懷疑、肯定、否定、理解、意願、厭惡、想象、感受,等等。也就是說,對於笛卡爾來說,cogito這個詞的意思並非僅是狹隘的思考,或說是理論上的動腦筋。而是廣闊地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活動。所以,在這個命題中,中文將cogito譯為“思”或是“思考”是容易產生誤解的。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拉丁語詞典

文德爾班告訴我們:cogito應翻譯為“意識”。

在德文中將其譯為denken也是不準確的。關於這一點,德國的哲學家,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年5月11日-1915年10月22日),在他的《哲學史教程》中就提到過。文德爾班認為,在德語中將cogitare翻譯成denken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因為denken這個詞的意思只是指理論意識。緊接著文德爾班建議到,應該用德文Bewußtsein來翻譯此詞。Bewußtsein翻譯為中文有意識、知覺等意思。如此看來,cogito這個詞所表述的並不只是狹隘的思考,或說是動腦筋,比如做數學題之類的。而是指更廣泛的意識,或是知覺。我懷疑是在意識,我做判斷也是在意識,甚至我在愛、恨、胡思亂想、做夢時也是在意識。所以,當笛卡爾發現懷疑本身是確定無疑的之後,便立即將其擴展到了所有的意識活動上。

原來“我”並非只在思考時才存在

文德爾班

一個大能量的小詞:sum!

到目前為止,我們解決掉了“我思故我在”這個中譯版本中的兩個詞:首先,原文中並沒有“我”這個詞的明文,而是暗含在cogito這個動詞的詞尾o中;其次,將cogito翻譯為“思”是不準確的,會造成誤解,而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意識”。按照次序,我們下面應該解決ergo這個詞了,但或許我們在最後再來討論這個詞會更為方便易解些。這樣,我們現在要考察的就是這句話的最後一個詞:sum。三個拉丁字母,這是一個小詞。不僅字母少,而且在日常語言中使用得也非常頻繁,日常說話都少不了它,所以是一個小詞。但是,就這個“體型瘦小”的小詞卻也是一個亙古通今、主宰著西方上下幾千年哲學思想的大詞!sum,他有著多重面孔,各種各樣的拼寫,但它們都有一個平常普通的意思,那就是:存在。關於這個不言自明的詞,哲學家又會說些什麼呢?如果您感興趣,那就讓我們明天跟隨哲學家的腳步,繼續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