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測試:系統性硬化症的症狀與診斷 | 臨床實戰

系統性硬化症(SSc)是一種罕見的慢性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為侷限性SSc和瀰漫性SSc兩種亞型。侷限性SSc進展緩慢,侷限於手指、面部等,一般軀幹不受影響。瀰漫性SSc伴有進行性皮膚硬化,從手指開始,向肢體近端發展,累及面部和軀幹,瀰漫性SSc患者疾病早期可能出現肺纖維化和腎臟受累,病情較為嚴重,如果治療不及時,嚴重時可致死亡。你對SSc瞭解多少呢?通過這五個問題快速測驗一下吧。

下列哪項與SSc的病理生理有關?

A SSc發病主要是由於遺傳導致

B SSc主要影響皮膚,對內部器官的影響很小

C內皮細胞的改變刺激了一系列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了SSc的發病

D細菌感染與SSc的發生有關

滑動查看答案

↓↓↓

↓↓↓

↓↓↓

【答案及解析】

C

SSc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被認為包括遺傳、環境、自身免疫、微嵌合和血管等因素有關。

SSc的病理生理學被認為是從內皮細胞的變化開始的,內皮細胞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細胞(如成纖維細胞、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肥大細胞)的級聯性刺激變化。這些被激活的細胞分泌物質,如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酶和酶抑制劑,導致細胞外基質化合物(如纖維連接蛋白、蛋白聚糖和膠原蛋白)的變化。

SSc患者組織中膠原沉積增多,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增厚硬化,肌肉和內臟器官明顯萎縮。

細菌感染和SSc之間沒有已知的聯繫。

關於SSc的流行病學,以下哪項是正確的?

A SSc在日本和中國最常見

B全球男女發病比例為6-10:1

C SSc通常出現在30-40歲的女性和年齡稍大的男性中

D dSSc最常見於白人女性

滑動查看答案

↓↓↓

↓↓↓

↓↓↓

【答案及解析】

C

SSc通常好發於30-40歲的女性,年齡稍大的男性也可發病。總體而言,女性佔很大比例,男女比例為3-6:1。

SSc是一種獲得性散發疾病,呈世界性分佈,所有種族均有發病。據估計,每100萬人中有2.3-10人發生系統性硬化症。系統性硬化症在日本和中國很少見。黑種人與白種人相比,發病率更高,起病年齡更早。

關於SSc臨床表現,以下哪個陳述是正確的?

A SSc的患者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症狀

B SSc通常不會導致疼痛或不適

C SSc患者可以繼續正常進行高強度運動而不受限制

D雷諾現象在SSc患者中極為罕見

滑動查看答案

↓↓↓

↓↓↓

↓↓↓

【答案及解析】

A

胃腸道是SSc最常受累器官之一,臨床上可表現為吞嚥困難、噁心、嘔吐、體重減輕、腹部絞痛、腹瀉和大便失禁等。

可能出現關節疼痛、關節腫脹、肌肉疼痛和/或活動受限。有15%的患者表現為關節疼痛,10%的患者表現為炎性肌病,80%的患者表現為乏力。

患者在勞累時可能會出現呼吸短促,可能出現非典型胸痛、疲勞、呼吸困難和高血壓等。

SSc中最常見雷諾現象(手暴露在寒冷中會變白)。

關於診斷為SSc的患者的預後,哪項陳述是正確的?

A侷限性SSc的患者一般表現為進行性症狀,無休眠期

B 瀰漫性SSc患者的治療通常會延遲數年

C SSc對生活質量有重大影響

D合併肺動脈高壓的瀰漫性SSc患者通常可以通過有效的治療而痊癒

滑動查看答案

↓↓↓

↓↓↓

↓↓↓

【答案及解析】

C

SSc會極大地影響生活質量。典型的口面部改變是影響生活質量的明顯考慮因素。抑鬱症的患病率很高,及時認識社會心理困難並採取適當的心理干預措施,是改善生活質量和堅持治療的重要工具。

侷限性SSc的體徵和症狀可能不會出現多年。

瀰漫性SSc患者有較高的快速死亡風險,治療不能延遲。

瀰漫性SSc患者合併肺動脈高壓會顯著降低生存率,而與當前的治療方案無關。

2013更新的ACR/EULAR修訂的系統性硬化分類標準中,有一個標準足以將這種疾病歸類為SSc。是下列哪一項?

A指尖潰瘍

B雙手的皮膚增厚,向近端延伸至掌指關節

C甲周毛細血管異常

D毛細血管擴張

滑動查看答案

↓↓↓

↓↓↓

↓↓↓

【答案及解析】

B

2013美國風溼病學會/歐洲抗風溼病聯盟(ACR / EULAR)分類標準指出,總評分≥9分且排除其他硬皮病樣疾病,可診斷為系統性硬化症。












主要條目
亞條目
權重/分
雙手指皮膚增厚並漸近至掌關節
9
手指硬化(僅計最高分)
手指腫脹
2
指硬化病
4
指端損傷
指尖潰瘍
2
指尖凹陷性瘢痕
3
毛細血管擴張
2
甲襞毛細血管擴張2肺動脈高壓和/或間質性肺部(最高2分)
肺動脈高壓
2
間質性肺病2雷諾現象3SSc相關抗體(最高3分)抗著絲點抗體3抗拓撲異構酶Ⅰ抗RNA聚合酶Ⅲ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Dirk M. Elston, MD.Fast Five Quiz: Systemic Sclerosis. Medscape. Published on October 09,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