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面對經濟困局,小老闆這麼做才對

“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西貝餐飲董事長 賈國龍


疫情膠著,全國人民都處於高度戒備中,企業家們更是焦慮高發群體。

如果不是西貝老總無奈之下交了個底,誰也沒想到家大業大的西貝,賬面上的現金流也只夠支撐三個月。

非常時期,面對經濟困局,小老闆這麼做才對


餐飲巨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更是無比難熬。

疫情催化了社會乃至經濟結構的變革。我們習慣了經濟上行(實際上確實上行了40年),習慣了在大潮流的前進中享受紅利。

但萬事皆有周期,經濟也是一樣。企業或者個人,在一生當中至少會面對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

美國最近一次是次貸危機,隔壁的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泡沫破滅後,幾十年沒有緩過來。

事已至此,哀怨焦慮無濟於事;面對現實,積極自救才是王道。

作為老闆,考慮的不僅僅是活下去,更要思考的是如何穿越危機,帶領企業走向未來。

老闆們請放下手機,從鋪天蓋地的信息中跳出來,遠離自閉式乾著急。

拿出一張白紙,仔細梳理一下在非常時期,企業能做些什麼?


01

接受現實,專注於能做什麼


這次非冠疫情引發的危機,是一場“系統性危機“。

它並不是某個經濟節點出現了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層面上的深刻影響。

雪崩之下,沒有雪花能夠倖免,沒有行業和企業能夠躲過。

作為個體,我們要儘快從“發生了什麼”中抽離,轉向思考“接下來做什麼”,

多聚焦於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情,而不是糾結深陷在“如果”和“為什麼”。

避免自己陷入無力、悲觀、遲鈍渾噩的惡性循環。


02

中立客觀地看待危機


系統性危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非好非壞。

作為個體,要拿掉“非黑即白”的危機評判標籤,跳出情緒化的困局。

大勢、大環境,從來不因人的看法而改變;相反,你的心態和行為,取決於你看待大環境的角度。

用趙本山的話說:“怎麼你到哪兒哪兒都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兒啊?”


非常時期,面對經濟困局,小老闆這麼做才對


困難,“困”一定會突破,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只有做不成事情的團隊。

既然陣痛的代價不得不付,就準備好代價清單,該過的坎該扛的擔子,一個也繞不過。

03

跳出企業,從系統中尋找機會


任何企業都不是孤立的個體,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的發展,不會因為一次瘟疫的打擊而停擺。

企業要把眼光跳出行業,從整個經濟系統的動向中尋找新機會。把系統的變動方向作為企業的轉型方向。

企業的發展和脫困一樣,必須跟隨經濟大潮的紅利。在經濟巨震時,也是下一波浪潮蓄力的絕佳時機。

面對目前的系統性危機,老闆們大多埋頭於解決當下問題:下個月怎麼發工資?款項週轉不過來了怎麼辦?銀行不批貸款了怎麼應對?……

這些問題重要嗎?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觀察系統在往哪個方向發生變化,你能不能在底部先搭上下一波高速增長的車。

非常時期,面對經濟困局,小老闆這麼做才對


04

企業家,永遠高於企業


人,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企業,是為了企業家而存在的,企業家重於企業。

企業家為了實現自己改變世界、推進世界的目標建立了企業,是企業家需要企業,而不是企業需要企業家。

所以,企業家不必為企業殉葬。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非常境況下,放棄也是一種蓄力。

重創之下,蟄伏並不丟人;風浪過後,仍然擁有雄起的實力,才是真豪傑。

非常時期,面對經濟困局,小老闆這麼做才對


不自恐,不自憐,不自閉。

老闆們請正視現實,抱團取暖,潛修內功,

寒冬已深,春天已在路上。


關注作者garfieldzx,獲取最高效實用的個人品牌變現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