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清朝有本关于南唐的古典小说叫做《赵太祖三下南唐》,讲得是宋太祖赵匡胤攻打南唐,并将其灭国的故事。这部书是赵匡胤系列小说《飞龙全传》的后续,很多段落都被改编成戏剧和评书,在民间流传很广。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亲自带兵南下攻打南唐,而是派了大将曹彬率领大军南下灭南唐。三下南唐的原型人物是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小说中赵匡胤的结拜大哥。小说作者把柴荣的故事张冠李戴的放到赵匡胤身上,然后又囫囵吞枣的融入大量神话元素,使小说文学性变得很低。这也说明清朝小说家文化素质不高,和历史知识匮乏。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三下南唐的战争发生在后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当时南唐的皇帝是李煜的父亲李璟。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沉重的打击了南唐的国力,夺取了淮南十四个州的大片土地,也成为南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禁军的殿前司都虞侯,他随同柴荣参加的这场战争,并以战功晋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

赵匡胤在这场战中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先后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生擒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击败其统领的十余万军队。后来他又凭借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一万多军队的战功,被柴荣晋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正式成为后周禁军的首脑。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这场战争让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他在后周禁军中声名鹊起。包括他后来奉命领兵攻打寿州、濠州、泗州、楚州等地,击败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的战功,让他声震整个淮南,使得南唐军队上下颇为恐惧。甚至于南唐中宗李璟都派人贿赂赵匡胤,馈赠三千两白金,离间他与柴荣的关系。

跟随柴荣三下南唐是赵匡胤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也为他后来夺取后周禁军兵权,策划陈桥驿兵变,奠定了基础。清朝小说家们一方面吹捧赵匡胤,另一方面也贬低柴荣,所以把这次战争放到了赵匡胤的身上。实际上柴荣才是这场战争的策划者和最高军事统帅,而赵匡胤、高怀德、张永德等人只是执行者。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让很多熟悉历史的人感到疑惑的是,这场战争后南唐的军事力量几乎全军覆灭,柴荣完全可以顺势南下灭国。可柴荣却放弃了这个有利的战机,允许李璟派人求和,只让其割让了淮南和鄂州江北土地。在得到南唐的大片土地,李璟去帝号,降为"江南国主"后,柴荣便让后周军队北返,停止了继续攻打南唐的军事行动。从这场战争的角度来看,这种操作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后周在战后获得的土地,与战争的结果完全不匹配。因此很多人觉得柴荣选择上出了问题,他不该放弃彻底消灭南唐的机会。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可是我们从整个五代十国时代的国家形势看,柴荣的选择却有一定的道理。赵匡胤统一华夏选择的战略路线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所以他先消灭了南方的后蜀、南汉、南唐和吴越国,最后才把矛头对准了北方的北汉和辽国。而柴荣却没有以此为战略路线,而是把矛头死死的对准北方。在柴荣心里,契丹才是后周最大的敌人,而南方除了南唐比较强大外,其它的国家都较容易解决。虽然在高平之战后,南唐、后蜀、北汉和辽国结成联盟围攻后周,但柴荣始终把辽国作为后周的第一大敌,而南唐只能排在第二位。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因此在战略布置上,柴荣派向训和王景攻打后蜀,御驾亲征南唐,都是为了给北伐契丹辽国做准备。他通过这两次战争,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与辽国的联系,让他们在军事上难以互相支援,起到分化瓦解其联盟的作用。这个联盟一旦瓦解,后周便能抽出手来集中优势兵力北伐,彻底解决辽国问题。

从后来的形势演变上看,柴荣重视辽国并没问题,而且体现出他精准的战略目光。辽国成为北宋第一大祸患,而这个祸患几乎贯穿了整个北宋时期。这不但因为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这里有着地利、马匹等战略优势,更重要的是契丹人年年南下打草谷的传统,直接威胁着整个北方的安全形势。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从柴荣的角度看,只要解决了辽国问题,北汉问题将迎刃而解。北方没有了威胁,后蜀、南唐等南方诸国早晚是后周的囊中之物。因此在南唐和后蜀被打得无力进犯时,北伐辽国的战机便出现了。而且这个战机对后周来讲是极好的机会,因为辽穆宗执政兴起的辽国内部叛乱频发,对柴荣来说却是百年难逢。

辽国和中国古代的其它王朝一样,都是初期繁荣,然后越来越腐化堕落,最终走向灭亡。可辽穆宗时期却是罕见的混乱时期,甚至出现了被灭国的征兆。辽穆宗是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子,是辽国的第四位皇帝。这位皇帝性格残忍暴虐,常年滥刑滥杀,酗酒荒政,引得辽国内部叛乱频发。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辽穆宗耶律璟并不是合法继承的皇位,而是在平定火神淀之乱时趁机称帝的。当时他的父亲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城兵败北撤,路上病重逝世,契丹贵族们拥立了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可辽世宗上台后,却被其它的契丹贵族反对,政局一直不稳。他受北汉皇帝刘崇的邀请带领契丹军队南下攻打后周,却在火神淀爆发了叛乱,辽世宗本人也在叛乱中被杀。耶律璟借着带兵平定火神淀之乱的机会掌握了政权,趁机登基成为皇帝,这便是辽穆宗。可辽穆宗上台后仍旧受到部分契丹贵族的反对,叛乱仍旧不停的爆发。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而辽穆宗本人性格暴虐,对于叛乱都是处以极刑,常常滥刑滥杀,使得叛乱永不停歇。再加上他酗酒成性,很多时候都因为喝得酩酊大醉无法处理政事,便让辽国事务就这样荒废下去。如此一来辽国国力日衰,内部民不聊生,就连维持国家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南下攻打后周了。

柴荣暂时将后蜀和南唐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时,正是辽国处于如此混乱状态之时。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消灭南唐的策略,而是抓住战机北伐辽国,意图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从后来北宋百余年的形势变化来看,此时的确是最好的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战机,柴荣也几乎完成了这个目标。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这次北伐战争的前一半非常顺利,后周军队用四十二天就夺取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的三关三州,共十七个县。辽宁州刺史王洪、益津关守将终廷晖、瓦桥关守将姚内斌、辽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先后投降归顺,辽易州刺史李在钦被义武节度使孙行友生擒,后周军顺利攻占固安县,兵锋抵达幽州城下。可就在柴荣准备围攻幽州,一举收复失地之时,夜间突发疾病,不得不从雄州回军南下。柴荣回到东京汴梁城后不久便去世了,然后又迎来了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上位后改变柴荣的战略方向,把矛头对准南方,辽国就这样逃过一劫。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从当时的情况看,柴荣的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他趁着辽国内乱时北伐,契丹贵族忙着争夺皇位无心南下,汉军将领纷纷投降,这是最好的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而南唐的军队早就被打残,江淮的战略要地已经落入后周手中。若无雄才大略的皇帝,翻盘的可能性不大。李璟和李煜都是不雄才大略的皇帝,李弘冀虽然有点本事,却被父亲猜忌,南唐要翻身难上加难。如果柴荣不病逝,后周夺取燕云十六州后再南下,一统中华只是时间问题。可惜老天爷不给机会,让北方汉民又吃了几百年的苦,至明初徐达北伐,燕云十六州才回归华夏。

狈论南唐(十四)柴荣三次攻打南唐取得巨大战果,为何不趁机灭国

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明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是早有预谋,而非被属下逼着当皇帝。柴荣去世后禁军权力格局大变,很多关键位置上都安排了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他把柴荣的心腹李崇矩调离禁军,以防范南唐军队为由,派到南唐去当使者。实际上当时南唐已经被柴荣打残,李璟吓得迁都南昌,哪有心思趁机北上?赵匡胤带兵去陈桥驿,其原因是收到辽国军队南下的消息。实际上当时辽穆宗和契丹贵族斗得热火朝天,内部叛乱此起彼伏,汉军将领纷纷南下投靠,哪有心思南侵?由此可见,离开东京汴梁前,赵匡胤已经做好了篡位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