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溪流東下潮聲壯,山勢西來地脈雄。”(明代漳州知府陳洪謨詩句)漳州地理依山面海,南邊大海遼闊,北邊群山聳峙。仁山智水,孕育了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
明朝進士、重慶知府章文炳就是這樣一個誕生在閩南大地的英傑。其高風峻節和出眾才華動人心魄,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追思懷念,催人奮進。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章文炳(1576~1621年),字明會,號被龍,別號火苑,長泰縣欽化里人(今長泰縣城)。萬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歷升員外郎、郎中,後出守重慶,任知府。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萬曆四十一年癸丑進士題名錄


根據族譜記載,章文炳父親父章有猷從事杉木生意,“和睦鄰里,救貧恤乏”(康熙版《長泰章氏族譜》)。母親林氏“勤儉孝順”,拾金不昧。夫婦有“天下之積德者”之譽。他們育有六子一女,長子為章文炳。古人取正式的名字都是鄭重其事的,所謂“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章文炳”這個名字從字面上看就是文章炳煥,有文采的意思,這似乎寄託著父母對他的厚愛和期望。章文炳果然不負所望,“自髻齡時,雅嗜經史,文章詩賦無不通曉”,早歲考取秀才,33歲中舉,37歲金榜題名。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乾隆版《長泰章氏族譜》關於章文炳的記載


章文炳在考取秀才後,住在天柱山上繼續攻讀。天柱山位於長泰東南部,大小峰巒二十幾座,最高點海拔九百多米,“高峰鎖雲,四面斗絕,下臨塵寰,一目千里”“為臨漳第一勝處”(曾循《天柱山記》)。《閩書》作者何喬遠在《遊天柱記》說:“漳多山,天柱最高,亦惟天柱最勝。”名士學者,多有慕名而來登臨遊歷的,並留下了許多詩文,這些詩文裡最突出的要數章文炳的《天柱山賦》了。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賦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一般要求押韻,大多還講究對仗。押韻又講求對仗的叫駢賦,押韻但少對仗的是文賦。在現代文學裡賦幾乎消失了,但是在古代,特別是漢代和魏晉時期,賦一直的是和詩歌並稱的,所謂“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而與詩相比,賦,特別是大賦,篇幅長,縱橫鋪陳,馳騁想象,寫作難度更大。作賦,對於一個人的才學是一種考驗。張衡作《二京賦》,精思竭慮,十年乃成,可見其難。因此,在許多時候,賦的風頭甚至蓋過詩,特別是在漢代和魏晉時期。司馬相如一賦而封,左思賦成,洛陽紙貴。章文炳寫的《天柱山賦》就屬於高難度的駢賦,大賦。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天柱山賦》洋洋三千餘言,鴻篇鉅製,大氣磅礴,細緻而生動地描寫了天柱山險要的地理形勢和山中種種壯麗的景觀,涵蓋峰巒、澗壑、岩石、洞窟、樓閣、山徑、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泉水瀑布等景物,以及朝暉夕陰、四時景緻。視線或俯仰或環顧,聽聞有動有靜、有遠有近,窮形盡相,全景呈現,猶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卷。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文章所寫,基本是實有景象,但其筆觸鋪陳渲染,淋漓盡致,出乎塵表;其思緒則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浮想聯翩。如概寫山之高之大:“是山也,肘腋三州,瞬睫千里;控引閩粵,衡嶺與齒。重岡襲冢之所翳堁,累巖疊崥之所峢迤。日月為之蔽虧,鴻鵬為之折弛。”形容貼切而形象;寫山中飛禽走獸:“則有羽族葉萃,毛宗麟比,飛遊歷亂,乍驚乍喜;彩文怪質,迅翮瞿視;嘯弄清寂,翩翩邐邐。”描繪生動活潑;寫山泉“杳冥黮漶,泉聲暗澓。驟而聽之,滴滴冷冷,若鍾韻之既蹙;徐而審之,潺潺湲湲,若琴絃之初撲。倏如細雨之歷階,又如和風之敲竹,鏗鏘靡靡,商角盈耳。”聯想豐富,比擬巧妙。至於條理清楚,錯落有致,筆墨靈活,辭藻豐富,更是突出:由地理位置而山中景象,由宏觀而局部,全文三千多字,有條不紊。文中辭藻之豐富,窮盡寫山寫石詞彙,生字僻字之多,令人生畏。全文押韻對仗,筆力雄健,精神貫注。堪稱才氣橫溢,力能扛鼎的稀罕之作。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長泰:峻節宏才,高山仰止 ——閩南英傑章文炳


這篇賦,在當時就很有名氣,為人傳誦,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名士曹學佺、林古度遊天柱山,即慕名拜訪在山中讀書的章文炳,並請他當導遊,一同遊覽天柱勝景。事後,將此事寫入其遊記《天柱山記》中。此時,章文炳27歲,已考取秀才,但還沒有中舉。《天柱山賦》很可能就寫於他在山中讀書的時候。因為就住山中,對於山中的景物十分熟悉,瞭然於胸。這篇賦也說明,章文炳讀書,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書。他讀懂了天柱山雄偉雍容的氣度,也讀懂了山水的品格與情趣。父母的仁德與天地的博大共同滋養了章文炳的心靈。


章文炳在山中潛心讀書,日與詩書山水為伴,屆期參加科舉考試。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舉人,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進士(二甲第23名)。考中進士後,經考核,初授戶部主事。據《長泰縣誌》(乾隆庚午版)記載。章文炳在任上,“差理明智,草場疏,革弊蠹”,隨即升員外郎、郎中。之後,章文炳出守重慶,任知府。


明代,重慶府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2個州、11個縣、1個廳,府治在巴縣。重慶的地理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境內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至今仍有石柱、秀山、酉陽、彭水4個自治區。民族關係一直是重慶的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明朝建立後,對西部少數民族的統治沿襲了元代的土司自治制度,“不廢土司,因俗而治”,因此受到各土司的擁戴。但是,皇帝朱元璋對於這些少數民族仍存有不信任、疑忌心理,一直希望能“改土歸流”。“土”就是“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自治制度,“流”就是朝廷派任流官,由政府派出官員管理地方事務。到了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自治,特別是對土司的繼承關係干預過甚,世襲土司經常要向流官行賄,如天啟初年,水西安位繼承祖父職位,貴州分守兵備副使邵應禎就向安氏索“金銀常例不下兩三千金”。而不納金者,“承襲有積至二三十年不得職者”。萬曆年間奢氏首領奢效忠死後,奢效忠親弟奢崇明與效忠庶子奢崇周爭奪土司職位,永寧總兵郭成、馬呈文即利用雙方混戰之機,出兵趁火打劫,將“奢世九世積財,搜掠一空”。而在奢崇明代理永寧宣撫使後,流官仍以“行堪未定”為由拒絕認定其合法地位,並多次向朝延議請將永寧地區“改土歸流”,對土司施壓。吏治的腐敗使得明統治者與土司矛盾日趨複雜、尖銳。明宣德、正統以來,湘、黔、川三省邊境少數民族與流官的摩擦不斷。


在這樣的吏治背景下,章文炳可以說是個異數。據《長泰縣誌》,章文炳上任後,“急於興利除害,神於發奸摘伏,關節謝絕如包閻老,興賢育才如漢文翁,士庶口石皆碑,兩臺獎章交薦。”文中提到的“包閻老”,就是宋代名臣、開封知府包拯,人們熟知的“包公”。司馬光在《涑水記聞》(卷十)說包拯“為人剛嚴,不可幹以私,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吏民畏服,遠近稱之。” 漢文翁是指漢代名臣、蜀郡郡守文翁。據班固《漢書·循吏傳》載:文翁“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修起學官”,獎掖學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後來漢武帝因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文翁也因此被稱作“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校長”。他去世後,“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以包拯的清正,文翁的教化之功比擬章文炳,足見章文炳為官的作為和聲譽了。


不幸的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重大的事變發生了。


事情得從努爾哈赤起兵反明說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頒佈“七大恨”,起兵反明。明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叛軍接連攻佔了瀋陽和遼陽,邊事緊急,朝廷募兵支援,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自請調撥軍馬前去支援,獲得朝廷讚許。奢崇明就遣女婿樊龍和部下張彤等人領兵到達重慶。樊、張的軍馬到達後,在重慶駐紮下來。四川巡撫徐可求到重慶催促發兵,樊、張“百計支吾。初則止報三千,繼而願增一萬。”(朱燮元《督蜀黔疏草》)同時,樊、張還索要高額“安家銀”,但是當時國庫空虛,朝廷無法發餉,地方只得“搜挪捐借”(同上)。為籌餉,身為知府的章文炳“捐俸犒給”,把自己的薪俸都捐獻了。


九月十七日上午,徐可求在教場檢閱點兵,道臣孫好古、駱日升、李繼周,知府章文炳等官員等陪同。點核時發現聽候調遣的兵員雖然增多了,但是裡面有許多是老弱沒有戰鬥力的。徐可求於是要求先淘汰老弱兵員,然後發兵發餉(部分)。餉銀不足,又欲行淘汰,而樊龍、張彤對朝廷已久蓄不滿、憤恨,於是“乘機呼噪,統眾潰亂,擁上帥臺,手刃巡撫,並殺陪巡道駱日升”(乾隆庚午版《長泰縣誌》),局面失去控制。

作為知府的章文炳“挺身正言理論,亦遇害。”(同上書)事變中被殺官員二十多人,前面提到的孫好古、駱日升、李繼周等官員全部遇難。


樊、張部屬督令夏允中發覺知府章文炳也在亂中被殺了,深為痛悔,急忙令部下並章文炳家人尋找其屍體收殮。在檢點章文炳的家當行囊時,發現只有幾件破舊的衣服而已,皆嘆息不已。讓人找了一具上好棺木厚殮,並派人護送上船,出城安置。


這時正逢孫好古的屍體也先行出城。當時女中豪傑、忠於朝廷的秦良玉代理石砫宣撫使,而孫好古為四川按察使,前後在蜀凡十年。石砫宣撫使在其管轄之下,與秦良玉有上下交誼。秦良玉聞孫好古死訊,覓屍裝殮,運送出城,灑淚祭奠。聞知知府章文炳也被殺,於是一併祭奠,悲泣痛哭。消息傳出去,遠近百姓,都來相送,兩岸皆白,哭聲震天。《明史》為章文炳為立傳,褒讚章文炳“治行廉潔,吏民愛之”,並記下了感天動地的一幕:“喪出江上,夾岸皆大哭。”


發生在邊遠地區重慶的這件事情,還是傳到了朝廷,太常寺卿朱光祚、兵部左侍郎陳邦瞻認為章文炳“清風惠政,感動民夷”,奏請朝廷贈恤,朝廷依奏下旨,“命贈炳太僕寺卿,萌一子本衛副千戶世襲。”並在聖旨中讚譽章文炳“讀書能見三代,守己無愧四知。”“三代”是指夏商周三個遠古的朝代;“四知”是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東漢楊震拒絕屬下私送厚禮時說的話。讚語的意思就是說章文炳學問淵博,上及夏商周三代,為官清廉,律己有如漢代的楊震。


章文炳的事蹟感動了百姓,感動了朝廷,甚至感動了叛軍的首領,但又不止於此,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也被章文炳的事蹟感動,特詔令奉祀章文炳於忠孝祠。


天下依賴百官來治理,官吏的良善與否,關係國家存亡,更關係百姓禍福。章文炳堪稱清官、好官。他為人“忠孝友愛”,“ 凡族中叔兄弟侄貧乏不能娶者,送白金與之娶之”(族譜);為學勤勉專注,才華卓著,文章馳名;為官盡職盡忠,清廉睿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風雨飄搖的明末,吏治的腐敗已經不可收拾,

而章文炳,這個出自我閩南大地的英傑,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異類感其誠,舉朝高其節”,其才華的出類拔萃,其品格的偉岸崇高,猶如巍巍天柱山,屹立於天地之間,令人仰止。

來源:新長泰微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