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最近群里有个姓林的妈妈吓坏了。她带着7岁的女儿去看电影,在电影院里,女儿跟他说最后一排坐着的两个孩子是隔壁班的同学,林妈妈回头一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正搂在一起,看起来像情侣一样。

回来以后,林妈妈就在群里大肆吐槽,说她非常害怕自己闺女也“学坏”跟其他男生搂搂抱抱的,真是又生气又害怕。

林妈妈的情况不是个例。不管自己的孩子是男是女,很多妈妈都不希望孩子做出这样的事,在她们看来,这首先是不道德的,其次是没有家教的表现,孩子从小就想“学坏”以后岂不是变本加厉?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父母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根据新华网2017年的一则报道,中国公立医院每年进行的流产手术高达1300万例,其中65%的人流者为未婚女性。50%的女性是由于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导致意外怀孕。同时,77%的受访者表示对避孕不了解或感到困惑。

俗话说“从小看老”林妈妈非常害怕7岁的孩子10年之后变成未婚先孕女孩的一员。

没有妈妈希望孩子未婚先孕,可与此同时,中国父母依然谈性色变,很多中国儿童,从婴儿到成人,对性知识的了解约等于零,从没接受过任何方面的性教育,不仅如此,中国孩子不光缺少性教育,他们甚至连“生理教育”也没有。

为什么中国父母不愿意给孩子讲性知识?

(一)、 中国传统的束缚

一直以来,很多中国父母避讳“性”这个字,认为这个字是肮脏的,是难以启齿的,可以说是“谈性色变”,在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一辈的眼里,性等于罪恶,谈论和教育性知识,是有罪恶感的。

问题是,为什么呢?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其实,原因是儒家对性的认识,是带着负面色彩的。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一句话给儒家对性文化的意见定了调子,从此以后只要是尊崇儒家的王朝,对性文化都讳莫如深,比如我们都听说过的“三从四德”就出自独尊儒术的汉朝。

到了宋朝,更进一步,程朱理学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连成年男女都不能正常交流,未嫁女子如果没包严实,被男人看了一眼都得跳河自杀才能自证“清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更别提对下一代的性教育了,而性本身,也当然成了罪恶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后,成年人之间关于性的交流开始解封,电影、电视剧和小说里开始重新谈及爱情和性,我们都知道,爱情是美好的,性是无罪的。

可惜的是,我们思维的解封还没有全部完成,只要话题涉及到孩子,就会一瞬间退回到封建社会。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个妈妈拿着学校发给孩子的性启蒙绘本大肆谩骂,认为绘本内容过于直白。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甚至出现过学生家长在网上围攻教育部门的事件,逼得当地教育部门不得不撤回已经发放给孩子的性启蒙读物。

这一切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中国传统中对性的禁锢所导致的,只是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这背后的历史变迁,只是把这一切当做“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其实这种观念既非优良,也非传统。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二)、 侥幸

除了谈性色变,中国父母还有一个流派,叫做“道法自然” 简单来说就是放任不管,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不需要教,到了年龄自然就懂了。

这种思维的背后其实是侥幸心理。中国那么多人,那么多孩子,怎么可能坏事就落在我家孩子头上了呢?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2018年9月,珠海医院收治了一个年仅五岁的女孩子,这个孩子的下体流血、肿痛,最后诊断结果,居然是孩子自己往下体塞入小玩具导致的,可怕的是,这不是个例。

只要在网上搜索这几个关键词,类似的报道铺天盖地,有医生表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检查出来过。”

医生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孩子性知识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儿童案例0.95起。此外,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青少年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被媒体曝光的性侵青少年儿童恶性案件高达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

这还仅仅是被曝光的数据,而我们都知道,大量性侵案的受害者出于自身尊严考虑,都选择了息事宁人。

各种犯罪和侵害,距离我们的孩子并不远!

(三)、 缺乏足够专业知识

挣脱了传统的枷锁,摒弃侥幸的误区以后,其实中国家长最缺乏的,是足够专业的性教育知识。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3岁后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我是男子汉或者我是小公主自居。随着一点点长大,孩子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也就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因此,最好从3岁左右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可现实中绝大多数家长,连自己的性教育知识都是匮乏的,又怎么去教给自己的孩子呢。

2017年,台湾青年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杀身亡。林奕含写的成名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描述了一个叫房思琪的13岁少女被父母请来的家庭教师性侵的故事,小说其实是林奕含自身遭遇的真实改编,在这长达10年的煎熬里,林奕含一直是独自一人忍受折磨。

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其实在生活中,由于家长性知识的却失导致的悲剧,比比皆是。

2018年,潮汕地区一个女子在电梯里被坏人猥亵,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却根本没有在意,直到20天以后,才发觉事情不对报警调取监控,这背后反映的,其实都是父母性教育知识的缺乏。

家长多1分知识,孩子会多10分安全。

那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地性教育呢?

解除对性教育的误解,认识到性教育的必要性,是一切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

一、 要性教育,但不要一股脑教育。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给孩子的教育划一条线,到了某个年龄,就可以解锁一个领域的知识。比如有些父母会在这个孩子过12岁或者16岁生日的时候,把孩子叫过来郑重其事的教育,把关于性的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孩子的脑袋里,选择这么做的父母,其实就是认为,性教育等于输入信息。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其实,真正的性教育,在孩子出生,甚至在没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生理知识是性教育,男女孩不同的养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待方式,也是性教育,比如对女孩子更温柔,送小熊、糖果当玩具,对男孩子更严厉,送呲水枪当玩具,这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性别的认识。

性教育,从我们对不同性别孩子的不同态度,就已经开始了。弟弟保护了姐姐,我们会夸弟弟勇敢,是个“小男子汉”,女孩子从小喜欢收拾屋子,我们夸她未来会是“贤妻良母”在这些夸奖里,孩子对于自身性别的认识就逐步建立起来了,而这些认知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孩子成长生涯中逐步积累的过程。

所以说,妄想通过某个时间节点,一股脑把信息塞入孩子的脑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 要了解,性好奇和“色情”的区别

心理学上提到,孩子一岁的时候,对性没有任何认知;两三岁的时候,对性开始产生好奇;进入小学以后,对性就进入了一个探索期。在探索期,孩子们会非常好奇异性的身体构造,他们会开始玩各种性游戏,比如互相看,甚至互相摸。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回到最开始林妈妈的遭遇上,其实林妈妈看见的两个孩子,就是处在这个时期,7、8岁的孩子,正是对异性最为好奇的年龄,他们互相搂搂抱抱其实并不包含情欲成分,更多的是单纯的好奇。

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大乱阵脚,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像林妈妈一样大肆攻击。在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其实是给孩子树立底线。

比如告诉孩子,决不允许在外边把衣服脱光;绝不能用手触碰自己和其他人的敏感部位;绝对禁止强迫其他孩子玩“过家家”,要尊重其他孩子等等。

在底线之上,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进行引导,要让孩子知道,性的出发点,应该是爱。只有先学会自爱,才能学会爱别人。

三、 要分清,好奇和性侵害的不同

“过家家”可以玩,但是有些东西,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玩,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性好奇和性侵害的区别。

有一句话说,“你嫌孩子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家孩子太小。”

七岁孩子搂搂抱抱,家长该不该担心?

那应该怎样教孩子,判断性侵害呢?我们要交给孩子几条原则。

首先,孩子对异性的好奇是大大方方的,我们要告诉孩子,绝对不能跟着别人到隐秘的地方去,性侵害的实施者,不会在大庭广众下手,给孩子树立这条规则,能避免很多麻烦。

其次,性侵害的双方,年龄通常是不对等的。 不管是大人诱奸孩子,还是高龄孩子对低龄孩子有意识的侵犯,都建立在一方经验更多,年龄更大之上。所以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提防与孩子年龄有差距的人是必要的。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60的性侵,是熟人作案,作案地点中有百分之50都发生在受害者或者施害者的家里。

所以,家长自身要在心里建立预警机制,不要什么觉得都无所谓,要给孩子的行为划一条线,对有些场景的出现建立敏感度。

鲁迅先生都说:“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

给孩子搭建完善的性教育知识,其实也是在为家长的未来铺路,现在多学一点,多教一点,未来就会少一点麻烦,多一些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