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同事家的孩子上小学了,每次老师让孩子转告家长的内容,孩子回家说了一大堆,却总是说不清楚要干什么,同事又着急又生气,每次都得再问一遍老师。

开始的时候,同事以为是老师说的太快或太多,孩子没听清又不敢问,所以说不明白。后来跟孩子同学的妈妈聊天发现,孩子的同学每次用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的传达老师布置得内容。

这个时候,同事才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出现了问题,这段时间都在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交际,都离开语言表达。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在孩子小的时候,说话的区别还不会那么明显,可随着时间发展,有些孩子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他见谁都不愿意说话,跟同龄人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只是偶尔说几句,大部分时间只在旁边听别人说。

等到孩子12岁以后,再想要改变孩子,就会发现已经迟了,性格已经养成,想要改变就太困难了。

有人觉得,孩子能不能说,取决于家长,但其实“能说”和“会说”是两个概念。有的孩子很能东拉西扯,但是问题的关键永远说不清楚,“会说”的人不是长篇大论,他会直指核心,简单明了的让你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就拿开头同事家的孩子说吧,老师让孩子转告家长,过几天是国家安全教育日,学校要举办演练,请家长参加活动。

同事的孩子回家后,跟他妈妈说,我们学校13号下午一点到两点,老师要跟我们玩游戏,我太开心了,可以不用上课了,巴拉巴拉说了半天,最后告诉同事,家长也得去。同事听完都蒙了,孩子玩游戏,家长去干什么呀?

而孩子的同学回家用三句话就跟妈妈说明白了事情,他说:“我们学校要普及安全教育知识,13号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演练,要求家长参观。”你们看,这就是“能说”和“会说”最大的区别。

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教育上,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表达能力的差距这么大呢?其实拉开孩子表达差距的,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语言的接受能力特别好。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什么是语言敏感期呢?

所谓的语言敏感期,指的是孩子从出生到6岁左右。这个阶段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你会发现孩子在这阶段学得非常快,尤其是3-6岁,词汇量的增加最显著。

有研究显示,孩子3-4岁时词汇量大约是1730个;4-5岁是2853个;5-6岁是3562个;到了6岁达到5000多个。

但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开始收缩,一直到12岁左右开始消退,大脑发育基本完善,想要学习,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协助他开发大脑,让孩子在这段时间收获更多。那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声音,是我们跟孩子之间最好的交流

很多人会觉得孩子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不需要教孩子什么知识,等到长大会说话了,在教孩子知识,孩子才能听懂。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刚出生不会说话,但是能听得懂,这个时候声音是我们跟孩子进行交流的最好方法。0-3个月的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声音,让孩子进行分辨。

家长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头会朝声音的方向转动,这就是孩子在努力分辨不同的声音。

有方言的家庭,家人尽量都说普通话,因为方言多少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音,毕竟普通话和方言说出来的话,有很大差别。等到孩子上学以后,所接触的都是普通话,方言会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增加难度。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当孩子长到7个月以后,对事物开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了,他会把声音和声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在喊“妈妈”时,孩子就会去看妈妈所在的地方。

这个时候孩子对词句的表述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开始加强,孩子会对父母的话做一个简单的处理,填补自己的认知。

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听一些节奏欢快的儿歌,讲一些简单的故事,跟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增加跟孩子之间的互动,以便让孩子收获更多的生活知识,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跟孩子多交流,能够促进孩子的理解能力

孩子13-20个月,也就是1岁多的时候,是孩子学语言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开始变强,会用的词汇量开始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清晰。

这个时期我们可以选择单一的图画书或故事书,可以在孩子看图说故事的时候,跟孩子交流一下想法和意见,回答孩子对故事里的问题,分享对故事的感悟,提高对孩子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前段时间,我给孩子讲了一个三只小猪盖房子故事,讲完以后,孩子就对我说:“妈妈,我发现三只小猪都很没有礼貌呀,它们都没有跟给它们东西的人说谢谢,而且,大灰狼也很笨,茅草屋和小木屋一推就倒了,比用嘴吹省事多了。”你看,孩子总能发现一些不同的观点。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交流不仅能增加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感情,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能快速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词汇库,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我们可以说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人、事、物等等,鼓励孩子大胆交流,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扩展孩子的思维。

有一天我给孩子换上了蓝色的床单和被罩,孩子对我说:“这个颜色好像大海一样,睡在上面就好像躺在了海里。”然后我就说,那要是把枕头换成黄色的,会变成什么呀?孩子说,那就变成跟沙滩一样了,我头在沙滩上,身子在海水里。

这种“引导式”的聊天,能够激发孩子的表达和思考能力,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我们还能收获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的问题多,十万个为什么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事情抱着好奇心,是他们学习的方式。

释放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大胆说出来

孩子长到2-3岁的时候,就进入了语言表达期,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开始成熟,孩子不在局限于简短的句子和单一的故事,他们可以更好的掌握语言,灵活地表达认知的事情和情感,会运用更好的词语讲述事情的经过。

比如:孩子以前不会的词,现在可以准确运用了,说话的语句越来越长了,稍微复杂的故事能够听懂了等等,都说明孩子开始进入语言表达了。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孩子开始对复杂的事物产生兴趣,认识更多的内容,就会有说的欲望,我们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寻找问题的真相。

要注意,孩子在说的时候,我们不要打断他,有什么问题等孩子说完了,我们再指出来,因为表达本身,就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和逻辑思维。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我们可以选择用游戏的方式培养他的语言能力,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小嘴会一直嘟嘟囔囔的,这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以上我们讲了该怎样利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让孩子的表达能力更出色。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在孩子学习期间,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一、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首先,家长都有一颗成龙成凤的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那个,以至于很多家长做出错误的举动。比如:强迫孩子学习,不给孩子玩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多点技能在身,给孩子报很多不喜欢的兴趣班等。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不愿说话,语言能力变差,出现语言障碍。

二、保持自然的心态

其次,孩子在说话时间上会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孩子在说话的早晚和表达能上会有不同,我们不要拿这样的事情去比较,因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大人的情绪和表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会认为我们在嫌弃他,心理会很难过的。

孩子“能说”就行?思维严谨、语言表达能力强才是关键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这中间都里不开家长的陪伴,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学说话时的错误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可是你知道吗?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做出取笑孩子的事情来。

三、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

家长要适时调整心态,循环渐进的培养孩子,不要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来。语言学习一定要以孩子的舒适为核心,多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但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不是父母用自己的经历去判断孩子的未来,也不是金钱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