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2020年4月21号,阿根廷宣布债务重组失败,或成为了本年度第一个受疫情倒下的国家。据阿根廷经济部长古斯曼表示,这种持续的“违约”状态,至少要保持5年以上不偿还外债才能恢复外汇储备,其经济陷入了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僵局当中。实际上从1816年独立起,这个奇特的国家已经有过8次违约行为,并且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国家,而且很多方面都是整个拉美宏观经济动荡和贸易失衡下危机的一个缩影。种种复杂的因素累积在一起,就像一部希腊悲剧一样悲痛。

当所有的观点都站队到阿根廷的债务危机历史时,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当所有危机来临时,所谓的领导力量不仅没能够力挽狂澜,反倒是把阿根廷推向深渊,正是新世纪下阿根廷的“民粹主义”横行霸道。

“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阿根廷后殖民时代,追随移民浪潮而来的危机

通常说来,民粹主义起源一种不平衡心态下的怨恨,而阿根廷的这股怨气显然是伴随移民浪潮而来的。当把时间播回到20世纪初期,也就是阿根廷经济衰退的开始阶段,背后是巨大的移民潮。自从阿根廷脱离了西班牙的殖民控制,走上独立道路后,并不意味着它彻底摆脱了曾经的殖民者基因。

1879年到1930年期间,仍旧有大量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移民迁徙到此,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阿根廷一样接受外来移民者对本土人民的多方面影响,直接压制了整体工人的薪酬,长期停滞。大量的移民迁入,而且有没有严格的移民政策,它不像美国的移民政策一样,能够通过当地的法律让一个移民迅速转化为当地的公民,在阿根廷国内,一直要等到1912年才有普选权,因此大多数移民是没有投票权的,在国会当中自然也没有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团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有关土地所有权,阿根廷的土地所有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出口农产品,对于普通百姓说,手中耕植的农田价格一旦增加,就是国内收入进一步扩大的弊端。

本来大规模的移民横跨大西洋是来阿根廷创造美好生活的,没想到经济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还有持续收入不平等趋向。长期以往,各种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移民们自然无法申诉自己的压迫,“仇富”的心理席卷了整个阿根廷社会,也就加速了“民粹主义”的出现。

“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阿根廷的“民粹主义”是何物?

众所周知,阿根廷独立初期,很快就走上了发达国家的道路,但实际上这种发展是属性倾斜式的不可持续模式。阿根廷本身占据很富饶的自然资源,靠着农产品的优势,但是手工业处于劣势,加上极端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阿根廷在第一个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中就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因此这种不对称使得接下来的全球大萧条重创了阿根廷的经济,加之后来的贫富差距和债务累积,终于陷入了死循环中。究其原因,是动荡的国内政治和弊病百出的政治体制阻碍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实施。

1930年,军政府直接推翻了中产阶级政党——激进党领导人伊波利托·伊里戈延的政权,并且禁止激进党参政并要求他们回归到民主党政。恰好这个时期全球正处在大萧条的经济时代,各国都奉行凯恩斯主义,因此在阿根廷政府的干预下,开始投入基建和提高进口关税政策。加上国内的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整个阿根廷内部工人的工资长期不涨,整个经济市场充满了倦怠气息,这也加剧了阿根廷外贸市场的竞争力衰退。

种种危机逼迫下,阿根廷上空笼罩着强烈的“仇富”心理,在“仇富”的心理作用下是强烈的要求资源再分配政策需求,这便是“民粹主义”的本质。

而所谓的“民粹主义”实际上是一个贬义词,通常是政客们口中的高频词汇,因为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用来周旋在选民和政客之间展开民主运动的政治术语,一旦被新的领导层面利用,对应“仇富”心理出台的政策短期内能够立竿见影,放到长远来看就是通货膨胀等危机源头,甚至于有可能走上翻车的发展道路。

“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民粹主义”危机带给阿根廷的短期狂欢

阿根廷发展历史上,前前后后经历过多次“民粹主义”的浪潮。

第一时期是在阿根廷移民潮结束后,为了整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阿根廷用进口贸易替代了工业化进程,此时大量的企业被国有化,并且调整了再分配制度。正因为这项调配政策的颁布,使得阿根廷政府领导人为他们后来的民粹主义制度获取到了大量的支持,尤其是贫下中农和工人。不管这些群体到底有多混乱,只要他们有投票权并且愿意把票投给自己,那么被选举的领导人就会“满嘴跑火车”,不管未来经济走向地答应他们当前的需求,甚至于剥夺富人的资产来分配给穷人。

但是进口贸易取代工业化进程后的30年里,整个阿根廷经济快速走上衰退的道路,国家的出口部门运转无法维持庞大的债务偿还以及跟不上全球化继承的脚步。领导人不得不考虑放弃对外资力量的长期压制,选择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并不意味着“民粹主义”就此消失。反而随着领导人庇隆的上台越发风靡,因为庇隆思想属于联合性的社会主义,那么就意味着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可能受到“民粹主义”政策的福利。

这种双向的利益驱动,使得民粹主义成了阿根廷社会的主要浪潮。毫无疑问,短期内阿根廷的经济恢复速度极快,因为人们有信心通过政府分配手段获得高额回报。

到了第二次民粹主义浪潮来临时,阿根廷赶上了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经济政策,但是这个阶段的民粹主义已经和之前的不一样了。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加深,在扩大选举权的同时,新的民粹主义似乎覆盖上了已成民主制度的意思。因此新民粹主义通常接受一种自由主义的原则,政府放松管制、通过结构调整的方案降低再分配政策。

前两次“民粹主义”下的经济政策都极大的促进了阿根廷经济的增长,并且是高速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增长不是持续的,因为民粹主义所奉行的经济原则是利用消费和产业自带的资本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并没有加大对基础建设和教育产业的投入,一旦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冲击,高速增长的经济就像抛物线一样骤然跌停。

“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从狂欢到悔恨,阿根廷终陷恶性循环

选择“民粹主义”思想来发展经济的国家实际上不止是阿根廷一个,整个拉美都笼罩着浓厚的风气。这种靠着短期高回报,长期恶循环地发展使得社会陷入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中。

·从“民粹主义”的意识危机到货币危机

原本的“民粹主义”唱响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化,谁知分配的背后是一纸空谈。民众们感到自己是一场社会实验的牺牲品,在没来得及思考和审视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阿根廷政府直接把问题投射到了货币的兑换上,他们似乎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唯一能够避免以往损失惨重的经济危机重复上演的办法,就是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只有放弃这遭到滥用的货币政策,阿根廷才有机会实现经济稳定。

于是阿根廷出台了《货币兑换法》,直接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并且绑定固定汇率,他们坚信这个超级大国会利用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带领阿根廷经济翻盘。短期内通货膨胀控制住了,并且也让普通民众得偿如愿的受到“民粹主义”政策的保护,因此这种改革再次受到了民众的支持。一切都以欣欣向荣的态势发展着,没想到到了1999年,阿根廷随着外部市场的震荡,再一次陷入衰退当中。

一则是受到墨西哥龙舌兰危机后所暴露的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的重大缺陷,另外则是1997年东亚危机突然爆发,上演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元走势变得错综复杂。阿根廷额比索由于绑定了美元,因此也不断升值,形成泡沫。到了2001年,美元在市场上的利率跌到了历史最低点,阿根廷的比索也如过山车一样跌到最低。整个外部市场的冲击,导致整个阿根廷失业率飙升,国民收入的萎缩。随着时间的流逝,衰退逐渐深化,受到“民粹主义”鼓动的民众再也不愿相信政府,他们根本无法兑现其承诺,纷纷抛弃了重新发展经济的信息。

·外债是否能够重塑信心,答案是否定的

此时此刻,阿根廷政府依旧相信依靠“民粹主义”能够刺激民众,重新提升公众信息,并且使得投资者相信《货币兑换法》不会被废除。唯一要解决的就是当下的政府承诺兑现,那么怎么办呢?借外债!于是鲁阿政府向国际机构寻求援助,2000年12月,阿根廷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了一大笔贷款,以为可以借此活跃经济,但依旧只能苟延残喘。因为阿根廷政府不管投放多少资金到社会中,他们的一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都不足支撑他整体的经济发展。

再加上教育力度历来不受重视,民众始终把眼光放在短期的分配政策上,靠政府拿钱补贴生活,不愿意投入到新的生产发展中。

“民粹主义”横行霸道的阿根廷,该不该哭泣?


阿根廷政府领导者惯常依托的“民粹主义”获得大量投票,上台后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自己当初对民众的承诺,宁愿选择按“卯吃寅粮”的方式进行分配,或者极端地剥夺富人的财富分配给穷人来稳定政权。

当现有的资产都拿去大肆挥霍兑现承诺时,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基建、教育和长线的经济规划都没有像样的政策。一旦入不敷出,经济衰退,民众怨声载道时,又试图通过外债来化解当下的危机,结果是经济和“民粹主义”结合陷入到了死循环当中。那么阿根廷频繁的违约和再而三的宣布破产结局,对于民众来说是悲痛不已,而旁观者则呈现出哭笑不得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