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超牛作息表曝光:不拒绝“差不多”,你的人生就会差很多

清华学霸超牛作息表曝光:不拒绝“差不多”,你的人生就会差很多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395天


01


学生时代,考了90分,你常常告诉自己“差不多得了”,然后学习成绩就一直在80到90分之间徘徊;


工作之后,面对差强人意的文案,你常常告诉自己“差不多得了”,最后因为文案中一个很小的细节,损失了一个大客户;


和老板汇报工作,你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租赁协议差不多下周签署”、“营业执照大概月底能到”……直到被辞退也不明白自己是哪里出了错。


凡事差不多,人生就会差很多。


自媒体人宁境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的表妹多次参加高级茶艺师考试落榜的事。


表妹为了查找落榜的原因,于是找到略为懂行的作者。


在表妹演示泡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表妹冲泡的是金骏眉,须用文火煮开的85度到90度的水,这样才能激荡出金骏眉的最佳风味。


但表妹用的却是近80度的水温。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等到85度以上的时候再取水”时。


表妹却说:“差个三五度没什么的。”


斟茶时,一滴茶汤滴落在桌面上,作者便指出表妹断水的手法不利落。


表妹也说,那是无需关注的小事,考试时她自然严谨认真。


看到这里,作者终于明白了表妹屡次落榜的原因。


去年,一对清华学霸姐妹花的作息表曾刷爆社交媒体。


清华学霸超牛作息表曝光:不拒绝“差不多”,你的人生就会差很多


这对姐妹花叫马冬晗、马冬昕。


她们以小时为时间段,精确、详细分配了从起床到就寝的所有时间,并且在学习、社团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对自己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不是在“差不多”中消耗自己。


据说,现在的姐姐马冬晗正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尖端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她们凡事求精准,拒绝“差不多”,才有了如此为人称道的学业成就。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说“差不多”。


02


从茶艺考试落榜和清华学霸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上文中那位茶艺考试落榜的姑娘,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缩影。


凡事追求“差不多”,但容忍“差不多”的地方越多,人生就会差很多。


喝茶有很强的仪式感,茶艺也有严格的标准。


正是平时泡茶习惯性地忽略细节,秉持着“差不多”的态度,才让她在考试的紧要关头小错频出,成绩不理想。


《论语》里有句话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只有对自己精准要求,才能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


力求精准,变成了一种富有竞争力的稀缺能力。


模糊的语言,反映模糊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力求精准的人,在表述的时候,会力求清晰和准确地思考和交流。


他们会力图避免过度概括、过简或者扭曲,会尽可能用解释、比较、量化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陈述。


比如,对于“假如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枝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这个问题,思维模糊的人会说“大概带120美元,因为采购2000枝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他杂用就算20美元吧。”


而思维精准的人就会说:“需要113.86美元,2000枝铅笔100美元,从公司到工厂,来回车票4.8美元,吃午饭2美元,请搬运工的费用为1.5美元。”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选后者吧。


的确,后者不但成功了,还在教别人成功,他就是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


上文中的清华学霸,也是因为把自己的语言,落实在了一张作息表中,才能让这张可量化的作息表变得极具操作性,最后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掌握精准概念,将模糊言语具体化


一个人掌握的精准概念越多,越能应用于实践,成长得也越快。


因此,在日常的交流、写作中我们要力求精准,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33:精准》中提到,模糊词语至少有以下6类:


(1)普遍的:总是、从不、全部或者每个人;


(2)模糊行为动词:大概知道、理解、欣赏;


(3)比较:更好、更新、更便宜、更多;


(4)没有具体所指的代词:他们、我们;


(5)不具体的群体:教师们、父母们、诸事;


(6)假定的规则和传统:应当、应该、必须。


使用这6类词语时,需要特别谨慎。


著名央视记者柴静曾说:“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但也正是因为精确不容易,它才能区分优秀和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