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01 梁思成是中國建築界不可逾越的山峰

如果談及中國建築學,繞不過去的這個人就是梁思成。毫不誇張地說,梁思成是中國建築界不可逾越的山峰。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梁思成

梁思成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想要了解梁思成的建築思想和學術成就,《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建築文字》大約是必讀書目之一。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大拙至美》是一本關於建築的科普讀物,主要收錄了一些梁思成關於古建築的隨筆,以及他與學生的一些談話。

《大拙至美》全書極少使用建築專業名詞,即使是非建築業人士,也完全可以讀懂。

梁思成學貫中西,既有紮實的現代建築學理論基礎,又從小接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因此在他質樸的文字裡,處處都有雙重文化碰撞與交融的閃光點。

《大拙至美》令人感觸至深的主要有3點:

第一,梁思成在建築學上的巨大成就;

第二,梁思成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

第三,梁思成對中國古建築特點和價值的深刻解讀。

02 建築學是梁思成一生的信仰

梁思成更為大眾所熟知的身份,恐怕是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

況且,林徽因的盛名,也更多的來自於,她靈氣逼人的諸多文學作品,反而她“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的專業成就,很少有人提及。

普通人對建築學的瞭解之少,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林徽因還是梁思成建築學術的啟蒙人。

上個世紀20年代,家裡人打算送這對小情侶去美國留學深造。梁思成對於學習的專業並沒有明確目標,而林徽因堅定地要學建築。

梁思成完全聽不懂,“house(房子)還是building(建築物)?”這不奇怪,因為當時整個中國,沒有一所大學有這個專業。

“準確地說,是architecture(建築學)。”林徽因莞爾一笑。從此,“建築”一詞,成了梁思成一生的信仰。

作為建築師,梁思成參與設計了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重量級作品。

作為建築歷史學家,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這是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對梁思成的評價。

幾千年來,遍佈在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古建築,只是“無用的老房子”。自梁思成開始,中國才開始用學術的眼光看待這些古建築。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山西應縣木塔

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中國對古建築的研究和保護,逐漸發展成了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大眾也開始逐漸瞭解,古建築對於一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大意義。

而梁思成作為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對中國建築學科的起源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28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學成歸國後,赴瀋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

1948年,梁思成又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且對當時的建築系教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把“建築系”改成了“營建系”,下設“建築學”和“市鎮規劃”兩個專業。

“市鎮規劃”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

而在梁思成的長遠教學計劃裡,營建系日後要升格為營建學院,下設建築系、市鎮規劃系、造園系和工業技術學系。

7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回頭再看,梁思成當年的建築教學理念,仍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意義。

梁思成的傑出體現在,無論是建築設計、建築教學,還是他最熱愛的中國古建築研究,他都以自己的紮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本土文化功力、以及具有前瞻性的國際視野,將這一領域的學術水準推舉到了一個前所未有高度。

03 傾盡一生,只為讀懂中國古建築

梁思成因為妻子林徽因的一句話,就選擇了投身建築學,也許就是命運的偶然。

但是,他後來在建築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卻是有賴於他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

《大拙至美》一書裡刊載了部分梁思成的建築手稿——精細逼真的畫面,一絲不苟的字跡,無一例外。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梁思成古建築手稿

即使是對建築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即使對藝術天生感受遲鈍的人,也都能鮮明地體會到,那份力透紙背的嚴謹和認真。

對中國古建築和古建築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實地考察,這是一份極其艱苦勞累的差事。

中國的古建築大都坐落於偏僻的鄉村。以中國上個世紀20年代的客觀條件來看,這樣的考察,無論是交通出行、還是住宿、飲食,都面臨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

汽車不能行駛,就騎驢騎馬,如果連路都沒有,他們就乾脆步行。

沒有旅店,就住在農民家裡,有時候古蹟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野嶺,周圍根本沒有住戶,他們只好找個寺廟,就地而臥。

更為艱苦的工作,是對古建築內部的清理和測繪。梁思成在這本書裡描繪到——

“上千蝙蝠叢生於脊桁周圍,如同厚敷其上的一層魚子醬,蝙蝠身上寄生的臭蟲數以百萬計,於木料上大量孳生著。

我們立足的平暗(天花板)上厚積微塵,也許歷幾個世紀方積澱於此,其上到處點綴著小小的蝙蝠屍體。

我們的口鼻上蒙著厚面罩,幾乎透不過氣,在一片漆黑與惡臭之間,藉著手電光進行測繪和拍攝……”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林徽因在古建築頂樑上

就是在這樣的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自1932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後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

正是在這些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梁思成終於讀懂了宋代的《營造法式》這本天書。

而在此之前,梁思成以故宮為教材,拜老木匠為師,對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經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一書。

《清式營造則例》是中國第一本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總結中國古代建築構造做法的讀物。

1944年,梁思成總結多年來調查古建築的成果,完成了《中國建築史》的寫作。這是中國第一本《中國建築史》,也完成了他《中國建築史》要由中國人來書寫的夙願。

為了古建築研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二人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梁思成被診斷為脊椎軟組織硬化症,此後他都穿著一副醫生為他病情設計的鐵架子以支撐脊椎;而林徽因的肺部出現了一個空洞,任何一次感冒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儘管如此,他們也未曾停下學術探索的腳步,從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建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因此,美國學者費正清對梁思成和林徽因有如下的評價——

無論疾病還是艱難的生活都無損於他們對自己開創性研究工作的熱情,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是不畏困難、獻身科學的崇高典範。

04 為什麼要研究古建築?

建築,原本就是造房子,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安徽宏村

兩千多年,羅馬的一位建築理論學家維特魯威曾說,建築的三要素是適用、堅固和美觀。這正是建築最原始和本質的功用。

然而,那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有的甚至已經破敗坍塌,早已失去的“遮風避雨”的實用價值,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它、保護它呢?

因為除卻實用性,古建築更是一個綜合的信息載體——建造當年的時代特色,地域風貌,還有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生活生產狀況,藝術審美傾向,等等。

讀懂了古建築,也就讀懂了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一路披荊斬棘,追求真善美的生命歷程。

首先,建築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鬥爭記錄,這是一個認識世界、總結規律、發展自然科學的過程。

比如,人類在建築活動中,逐漸掌握了木材、石頭、泥沙等各種材料的性能,這些材料在一定的結構情形下的物理規律,就是最原始的材料力學。

進一步的,人們開始研究在不同的建築部位,使用不同大小的材料,而且,要處理好材料之間的相互聯繫,這就慢慢發展出了土木工程學。

後來,人們還發現泥土、沙石等材料,經過加水攪拌或者火燒,性能會發生改變,變成磚、石灰等。由此,建築材料工業開始發端。

其次,建築也是藝術創造。人類所有的創造,在滿足實用性的同時,都會慢慢發展出對美的追求。

比如,中國古建築的飛簷翹角,就包含了我們民族對美的獨特定義。《詩經》裡“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句子,就是古人讚歎屋頂像鳥翼展開的形狀,非常漂亮。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中國古建築的飛簷翹角

最後,建築活動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活動和政治經濟制度。

比如,長城其實是規模宏大的軍事防禦工事,反映的是當時地域和民族的衝突。

再譬如,宮殿,既是國家機器的心臟所在,更是統治階級彰顯權威、鞏固政權的工具——“天子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北京故宮

所以,梁思成說,建築是人類一切創作中最龐大,最複雜,也最耐久的一類,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05 中國的古建築究竟價值幾何?

經過多年的實地走訪測繪,結合宋代《營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列》這兩部古籍的理論研究,梁思成總結出了中國古建築最突出的3個特點:樑架、斗拱和院落。

樑架,說的是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的特點,創造了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骨架結構法”。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梁思成古建築手稿

這個骨架結構法大致說來就是,先在地上築土為臺,臺上安石礎,立木柱。

柱上安置樑架,樑架和樑架之間以枋將它們牽連,上面架檁,檁上安椽,做成一個骨架,就像動物的骨架一樣,用以承重。

這架構承擔的重量主要是屋頂與瓦簷,有時也有上層的樓板和欄杆。

兩柱之間常有牆壁,但是牆壁不負重,只是用以隔斷內外,或者分割內部空間而已。

因此,門窗的位置和大小,處理起來就有了非常大的靈活性。甚至可以完全沒有牆壁和門窗,比如,涼亭。

這種結構的基本原則,至遲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間大概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還沿用。

從安陽發掘出來的殷墟遺址,到故宮大大小小的宮殿,以及遍及中國的各種民居,甚至遠至日本、越南的一些古建築,全部都是採用的這種“骨架結構法”。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古老的“骨架結構法”和現代的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思維,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

中國木質“骨架結構法”的精髓在斗拱。斗拱,就是“鬥”和“拱”共同組成的一種結構 。

在一副樑架上,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在柱頭上加上一層層逐漸挑出的稱作“拱”的弓形短木,兩層拱之間用稱作“鬥”的鬥形方木塊墊著。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中國古建築的斗拱結構

中國古建築都是木質結構,我們的祖先很快發現了木材性能上的致命弱點:當水平的梁枋將重量轉移到垂直的立柱時,在交接的地方會發生極強的剪力,那裡的梁就容易折斷。

於是,工匠們就用“斗拱”這種結構來作為樑柱間的過渡部分,增加緩衝,減少剪力,避免危險。

至遲在春秋時代,斗拱就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它不僅可以承託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簷,增加屋簷向外挑出的寬度。

《孟子》裡就有“堂高數仞,榱題數尺”的句子,說的就是房屋很高,屋簷伸出去很遠。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後來,“斗拱”演化出諸多不同的形狀,人們還開始在其上描繪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於是,“斗拱”就兼具了審美功能,成了梁間簷下美麗的裝飾物。

到了宋代,“斗拱”又發展出了更多一層的功用——建築的“標尺”。

全座建築物中無數構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是以“一個拱”的寬度作為度量單位,以它的倍數或者分數來計算。

中國建築中的院落,也是全世界建築中的“獨一份”。院落,實際上是在建築的平面佈置上,我們重點關注“整體”與“聯繫”的結果。

我們往往稱一“所”房子,這是若干建築物組成的一個群落,它們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中國建築平面圖

所有的建築物,以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比如,左右對稱,有顯著的中軸線,主要房屋朝南,以便得到更多的陽光等等。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建築物之間的空白處。比如,庭院或者天井,會種植花草樹木,有的還會用假山流水來造景,以便人們休憩娛樂。

這樣,室外室內形成一個整體的生活空間,動靜皆宜,十分愜意。

這種將建築融入環境和生活中,尋求建築、自然和人的三者和諧統一的思想,中國人已經嫻熟地運用了幾千年,而歐美建築師們注意到這一點,不過是近一二百年間的事情。

除了上述這三個最突出的特徵以外,中國古建築的特點還包括:舉架形成的斜坡屋頂,彎曲的瓦面、屋頂、屋脊的裝飾、梁頭的雕飾、門窗的刻花等等。

《大拙至美》:你也許不懂建築,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裡的美和深情

北京故宮

同時,中國建築的大膽用色,也是在世界建築體系中最耀眼的。比如,金色的琉璃瓦,硃紅色的牆壁,還有各種鮮豔明朗的彩漆,描繪在門窗、額枋、樑架、柱頭、斗拱等部位。

總而言之,中國古建築的這些鮮明特色,都證明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長壽、也最具有新生力的建築體系。

古建築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保護這份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我們要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用中國特有的技術和藝術,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建築和城市。

這也是梁思成在中國古建築研究領域,不辭辛勞,一輩子兢兢業業的唯一心願。

06 銘記大師梁思成

這本《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建築文字》,字裡行間裡,滿是梁思成對中國和中國建築熱愛,讀來令人動容。

梁思成曾說,建築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準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質的他應該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

這也是梁思成本人一生的寫照。

梁思成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建築事業和建築教育事業,值得被每一箇中國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