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9年夏季,徐則臣的《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使得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在深入閱讀之後,不由得被這部長篇小說中那濃厚的氛圍與滄桑感所感動,下面就來簡單為大家拆解這本書。

有人說作者通過《北上》這本書,為我們展開了一副跨越百年的歷史畫卷,但是我卻更願意稱其為一部難得的旅行文學佳作,儘管小說後期在戰場環境下,已經很難再稱其為旅行了,但是在小波羅的視角下,仍然能感受到在面對義和團八國聯軍的侵擾下,不同省市地區的人文差異。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運河情懷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河或許僅僅是普通的河流,而對於本書作者徐則臣,運河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徐則臣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他從小生活在水邊,河水就是他兒時快樂的源泉,漸漸的,本著對運河的天然興趣,作者開始不斷收集關於運河的影像和文字。

徐則臣在淮安生活的時間裡,每天走在運河邊,讓他開始重新審視這座城市與運河的關係,他甚至多次長途跋涉,用雙腳來丈量這條運河,從而看清楚這條運河的走向及水文,看清楚每一個河段的過去和現在,也看清楚兩岸人家當下的生活面貌。

徐則臣是一位雄渾剛健又講究氣韻的作家,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讓他可以駕馭運河這樣的大題材,自小生活在大運河畔,書寫家鄉的這條河流是他的文學夢想,藉助2014年申遺成功的契機,作者潛心四年創作出《北上》這部鴻篇鉅著,讓整個京杭大運河瞬間鮮活起來,展現出大河複雜的地形與流向,同時也講述著充滿人文情懷的另一面。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北上講了怎樣的故事

《北上》小說的主體部分以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為開端,在一系列的考古活動中,發掘出越來越多的古董文物,而考古人員發現的100多年前一張寫滿了意大利語家書,拉開了整部小說的序幕。

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為尋找弟弟,同時也為了追尋馬可·波羅的腳步,與謝平遙、邵常來、孫過程等各路人一起,沿運河北上的經歷,其間他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在那個特殊的時間點上,運河不同階段的風土人情也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

當然,這部小說並不是簡單的遊記,請允許我先引入一個歷史名詞“東南五省互保”。當義和團運動風靡北方的時候,當清政府向十一個國家宣戰的時候,東南的封疆大吏們並沒有執行朝廷的相關命令,參與互保的省份並沒有遭受義和團的襲擾,也沒有遭受八國聯軍的蹂躪。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所以當小波羅從杭州踏上北上行程的時候,最初經過的幾個省份,並沒有出現動亂和戰爭,所見所聞也大多是清朝末年最為質樸的模樣:在衙門裡整日推牌九打麻將的隸卒、在妓院裡討論國家政治的鄉紳、看到康梁的懸賞告示時互相討論變法的普通百姓……等等,這裡的生活是平靜的,兩岸的百姓也是樸實的。沒有動亂的洗禮,也就沒有真正激發起普通百姓們的仇洋情緒,洋人在這些省份是安全的,不用擔心走夜路時被偷襲,小波羅一行人的行程也就逐漸讓周圍的百姓認識到,原來洋人也可以很和善。

而在天津和直隸,書中則展現出一副血淋淋的戰爭場景,頻繁被破壞的鐵路和電線、忙著抓人殺人的義和團員、八國聯軍的攻城戰、隨處可見的屍體……等等,大量的外國士兵在這裡燒殺搶掠,百姓看到洋人們的時候,有些人是恐懼,有些人是麻木,更多的還是對洋人的仇視。

同一時間點,同一條運河兩岸,所呈現出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迥異世界。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沒落的運河

整部小說都圍繞運河展開,運河才是整部作品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京杭運河從南到北1797公里,從南向北跨越了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及北京,自誕生之初就承擔著全國最為繁重的漕運任務,尤其是到了宋元以後,成千上萬的漕船要將江南魚米輸送到北方京城,北方的帝王將相和百萬戍邊兵士每天都要吃飯,這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頭等大事,漕運自然也就成了頭等大事。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城市——淮安。在上千年的歷史中,淮安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它地處淮河、古黃河、京杭運河的交匯處,是整個大運河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關鍵樞紐。因此在明朝時候,掌管漕運的最高中樞機構就設置在淮安,到清朝時候,連河道總督也把總督部院設置在淮安。明清兩朝,政治中心在北京,經濟中心尤其是糧食產地卻在南方,這就更加重了淮安、漕運和權衡南北方面的重要性。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車出現在世人的面前,海運也愈加發達,運輸糧食的重任就要讓給效率更高的方式。蘇北交通樞紐從淮安轉變為鐵路發達的徐州和海運發達的連雲港,所以在接下來的100年曆史進程中,原本運河兩岸最為重要的淮安變得越來越透明,逐漸失去了存在感。

因此,到了故事結尾的時刻,我們看到了整部小說最為落寞的時刻:在抵達通州時,昏迷中的小波羅睜開眼,三秒鐘後又緩緩地閉上,此後再沒有睜開,就在意大利人小波羅死後沒幾天,光緒帝頒佈了廢漕令。廢漕令的出臺不僅僅為整部小說畫上了休止符,也標誌著整個京杭運河的繁榮已經光輝不再,而這個由滿洲人建立的龐大帝國,在種種矛盾衝突下,也即將走向終結。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與眾不同的旅程

如今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會發現上面幾乎沒有了空白的地方,你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看到前人對這裡汗牛充棟的描述,如今的探險性作品越來越少,優秀的旅行文學也顯得越來越難得。而在《北上》這部小說中,作者卻另闢蹊徑,為我們打開了時空之門,通過100多年前的虛構旅行,讓我們可以感受一次超乎想象的旅行,帶來全新的體驗。

這部小說是舒緩的。當時從南向北的旅程非常緩慢,他們或是乘船或是步行,讓我們有充分的時間來感受到人性的殘酷與光輝。例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山東大漢”孫過程,這個角色從開始就登場,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始終。孫過程的好友張群,一開始就給了主角一行人致命一擊,到了險象環生的北運河階段,孫過程又化身成為小波羅的貼身護衛,但也正是孫過程走漏風聲為小波羅帶來難以磨滅的傷害。整個人物並非只有一個面孔,轉變的過程也並不突兀,在那個不平靜的時代裡,人們的性格與命運也隨著運河而波詭浪譎。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這部小說是風趣的。通過不同人的言行舉止,可以讓我們窺探到當時普通百姓那與眾不同的行為邏輯。比如作為主人公的小波羅,他時常被人稱為外國人,他不知道外國究竟是哪個國家,但卻以一次次的被“外國”這個新國家所代表。又比如充當翻譯的謝平遙,外語流利也有一定的視野,但卻跑到並不是肥差的翻譯館去求職,理由僅僅是要“乾點實事。”再比如“小波羅”這個外號的名字來源,主人公從運河北上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尋找他的弟弟,而真正把馬可·波羅當作偶像的也是他的弟弟,並不是小波羅,儘管最後他也被壯闊秀美的大運河深深地震撼到。

這部小說是殘酷的。它以入侵者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在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炮火下,北方地區的滿目瘡痍。這裡的空氣裡到處瀰漫著火藥味和血腥味,聶士成的陣亡是非常悲壯且震撼人心的,城破之後的天津城宛如人間地獄,到處都是槍眼和炮痕,死人無數,街上的屍體無人收殮,只有蒼蠅和豬狗每天來翻檢。一種名為“列低炮”的大炮在天津城展現出它可怕威力,作為早期的生化武器之一,萬國公法中不允許使用的武器,但是卻出現在了天津城下。還有一種名為“猴子上樹”的砍人法,義和團的這種殺人方法,在現代人看來會顯得非常血腥,而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此種砍人刑罰頗富有藝術感,但對劊子手和砍刀的要求比較高”。

《北上》開啟另一番風味的人文畫卷

結語

網絡中充斥著對《北上》這部小說的不同評價,有的人認為是文學創作繁榮巔峰,有人的則對獎項提出了質疑,也有人覺得整部小說顯得有些鬆散。但在我看來,這卻是難得的充滿歷史積澱的佳作,作者通過運河的滄桑感來展現和還原這裡曾經的奔騰不息的生命力,大運河全長1797公里,其間又蘊藏了多少風土人情、多少事件去讓讀者閱讀併產生共鳴。

更何況,作者並非是為了單純的描寫運河,更是通過綿長的文字來展現運河的文化與精神內涵,這其中不僅僅包含運河文化的燦爛,更多的還是已經經歷過的那些苦難,以及苦盡甘來的繁華。

書中更多的人文趣事,就要讀者朋友們自己去品味,閒暇之餘不妨打開書,開啟這段別樣的旅程。

作者介紹: 禿尾麻雀 , 喜歡碼字的鏟屎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