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夏季,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使得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深入阅读之后,不由得被这部长篇小说中那浓厚的氛围与沧桑感所感动,下面就来简单为大家拆解这本书。

有人说作者通过《北上》这本书,为我们展开了一副跨越百年的历史画卷,但是我却更愿意称其为一部难得的旅行文学佳作,尽管小说后期在战场环境下,已经很难再称其为旅行了,但是在小波罗的视角下,仍然能感受到在面对义和团八国联军的侵扰下,不同省市地区的人文差异。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运河情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运河或许仅仅是普通的河流,而对于本书作者徐则臣,运河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他从小生活在水边,河水就是他儿时快乐的源泉,渐渐的,本着对运河的天然兴趣,作者开始不断收集关于运河的影像和文字。

徐则臣在淮安生活的时间里,每天走在运河边,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与运河的关系,他甚至多次长途跋涉,用双脚来丈量这条运河,从而看清楚这条运河的走向及水文,看清楚每一个河段的过去和现在,也看清楚两岸人家当下的生活面貌。

徐则臣是一位雄浑刚健又讲究气韵的作家,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让他可以驾驭运河这样的大题材,自小生活在大运河畔,书写家乡的这条河流是他的文学梦想,借助2014年申遗成功的契机,作者潜心四年创作出《北上》这部鸿篇巨著,让整个京杭大运河瞬间鲜活起来,展现出大河复杂的地形与流向,同时也讲述着充满人文情怀的另一面。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北上讲了怎样的故事

《北上》小说的主体部分以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开端,在一系列的考古活动中,发掘出越来越多的古董文物,而考古人员发现的100多年前一张写满了意大利语家书,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

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为寻找弟弟,同时也为了追寻马可·波罗的脚步,与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等各路人一起,沿运河北上的经历,其间他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上,运河不同阶段的风土人情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

当然,这部小说并不是简单的游记,请允许我先引入一个历史名词“东南五省互保”。当义和团运动风靡北方的时候,当清政府向十一个国家宣战的时候,东南的封疆大吏们并没有执行朝廷的相关命令,参与互保的省份并没有遭受义和团的袭扰,也没有遭受八国联军的蹂躏。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所以当小波罗从杭州踏上北上行程的时候,最初经过的几个省份,并没有出现动乱和战争,所见所闻也大多是清朝末年最为质朴的模样:在衙门里整日推牌九打麻将的隶卒、在妓院里讨论国家政治的乡绅、看到康梁的悬赏告示时互相讨论变法的普通百姓……等等,这里的生活是平静的,两岸的百姓也是朴实的。没有动乱的洗礼,也就没有真正激发起普通百姓们的仇洋情绪,洋人在这些省份是安全的,不用担心走夜路时被偷袭,小波罗一行人的行程也就逐渐让周围的百姓认识到,原来洋人也可以很和善。

而在天津和直隶,书中则展现出一副血淋淋的战争场景,频繁被破坏的铁路和电线、忙着抓人杀人的义和团员、八国联军的攻城战、随处可见的尸体……等等,大量的外国士兵在这里烧杀抢掠,百姓看到洋人们的时候,有些人是恐惧,有些人是麻木,更多的还是对洋人的仇视。

同一时间点,同一条运河两岸,所呈现出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迥异世界。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没落的运河

整部小说都围绕运河展开,运河才是整部作品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京杭运河从南到北1797公里,从南向北跨越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北京,自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全国最为繁重的漕运任务,尤其是到了宋元以后,成千上万的漕船要将江南鱼米输送到北方京城,北方的帝王将相和百万戍边兵士每天都要吃饭,这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漕运自然也就成了头等大事。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城市——淮安。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淮安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它地处淮河、古黄河、京杭运河的交汇处,是整个大运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枢纽。因此在明朝时候,掌管漕运的最高中枢机构就设置在淮安,到清朝时候,连河道总督也把总督部院设置在淮安。明清两朝,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尤其是粮食产地却在南方,这就更加重了淮安、漕运和权衡南北方面的重要性。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海运也愈加发达,运输粮食的重任就要让给效率更高的方式。苏北交通枢纽从淮安转变为铁路发达的徐州和海运发达的连云港,所以在接下来的100年历史进程中,原本运河两岸最为重要的淮安变得越来越透明,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因此,到了故事结尾的时刻,我们看到了整部小说最为落寞的时刻:在抵达通州时,昏迷中的小波罗睁开眼,三秒钟后又缓缓地闭上,此后再没有睁开,就在意大利人小波罗死后没几天,光绪帝颁布了废漕令。废漕令的出台不仅仅为整部小说画上了休止符,也标志着整个京杭运河的繁荣已经光辉不再,而这个由满洲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在种种矛盾冲突下,也即将走向终结。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与众不同的旅程

如今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会发现上面几乎没有了空白的地方,你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前人对这里汗牛充栋的描述,如今的探险性作品越来越少,优秀的旅行文学也显得越来越难得。而在《北上》这部小说中,作者却另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时空之门,通过100多年前的虚构旅行,让我们可以感受一次超乎想象的旅行,带来全新的体验。

这部小说是舒缓的。当时从南向北的旅程非常缓慢,他们或是乘船或是步行,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来感受到人性的残酷与光辉。例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山东大汉”孙过程,这个角色从开始就登场,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孙过程的好友张群,一开始就给了主角一行人致命一击,到了险象环生的北运河阶段,孙过程又化身成为小波罗的贴身护卫,但也正是孙过程走漏风声为小波罗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整个人物并非只有一个面孔,转变的过程也并不突兀,在那个不平静的时代里,人们的性格与命运也随着运河而波诡浪谲。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这部小说是风趣的。通过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当时普通百姓那与众不同的行为逻辑。比如作为主人公的小波罗,他时常被人称为外国人,他不知道外国究竟是哪个国家,但却以一次次的被“外国”这个新国家所代表。又比如充当翻译的谢平遥,外语流利也有一定的视野,但却跑到并不是肥差的翻译馆去求职,理由仅仅是要“干点实事。”再比如“小波罗”这个外号的名字来源,主人公从运河北上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寻找他的弟弟,而真正把马可·波罗当作偶像的也是他的弟弟,并不是小波罗,尽管最后他也被壮阔秀美的大运河深深地震撼到。

这部小说是残酷的。它以入侵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炮火下,北方地区的满目疮痍。这里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火药味和血腥味,聂士成的阵亡是非常悲壮且震撼人心的,城破之后的天津城宛如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枪眼和炮痕,死人无数,街上的尸体无人收殓,只有苍蝇和猪狗每天来翻检。一种名为“列低炮”的大炮在天津城展现出它可怕威力,作为早期的生化武器之一,万国公法中不允许使用的武器,但是却出现在了天津城下。还有一种名为“猴子上树”的砍人法,义和团的这种杀人方法,在现代人看来会显得非常血腥,而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此种砍人刑罚颇富有艺术感,但对刽子手和砍刀的要求比较高”。

《北上》开启另一番风味的人文画卷

结语

网络中充斥着对《北上》这部小说的不同评价,有的人认为是文学创作繁荣巅峰,有人的则对奖项提出了质疑,也有人觉得整部小说显得有些松散。但在我看来,这却是难得的充满历史积淀的佳作,作者通过运河的沧桑感来展现和还原这里曾经的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其间又蕴藏了多少风土人情、多少事件去让读者阅读并产生共鸣。

更何况,作者并非是为了单纯的描写运河,更是通过绵长的文字来展现运河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这其中不仅仅包含运河文化的灿烂,更多的还是已经经历过的那些苦难,以及苦尽甘来的繁华。

书中更多的人文趣事,就要读者朋友们自己去品味,闲暇之余不妨打开书,开启这段别样的旅程。

作者介绍: 秃尾麻雀 , 喜欢码字的铲屎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