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極其堅硬:鋼鐵、鑽石、認識自己。那麼,你想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媽媽嗎?

是全職帶娃,管理家裡的大小事務,滿足家裡人的各種需求,做一名“總管媽媽”?

是迴歸職場,有工作的目標,也想帶好孩子,努力保持雙重身份的平衡,做一名“天平媽媽”?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大多數媽媽認為只有這兩種選擇,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對自己負責,用自己的高質量生命狀態去影響另一個生命,做一名“百變媽媽”。

張小桃就是一名“百變媽媽”,她從清華大學畢業,是DISC的國際認證顧問。

她把商業諮詢方法應用在教育孩子中,寫了《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書中沒有複雜的理論,有的是實用的方法和工具。方法論中分成了5個部分,包括果斷、自信、目標、包容、思考,媽媽們可以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反覆練習,等能夠自由應用時,再選擇下一種方法。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一、三個步驟,讓你可以邁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自己’這種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要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能知道自己是什麼。”

張小桃過去也對現狀不滿,很焦慮。於是,她報名參加了很多培訓班,在DISC認證班上,蕭秋水建議她去講DISC的音頻課程,因為她的聲音條件不錯。她很懷疑,覺得自己不行。等音頻課程的資料都準備好了,她還是拖延,沒有錄製。直到她看了一個故事,才一鼓作氣用兩週時間錄製完成。結果,音頻課程上了銷量榜前三,之後她還因此簽約了其他平臺,從未想過的新選擇就這樣出現了。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讓她受到感觸的故事,就是這個:老師要學生拔四株植物,分別是幼苗、小樹苗、與學生一樣高的樹、巨大的橡樹,前3株植物,學生都拔出來了,但學生看到巨大的橡樹,連嘗試都沒有,直接拒絕了。

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就像這棵巨大的橡樹,由於它太巨大了,所以人們連嘗試改變的勇氣都沒有了。

改變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中,與其問別人怎麼辦,不如自己決定怎麼做。張小桃建議用覺察情緒——三個問題——開始行動這三個步驟來邁出第一步。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當覺察到自己有不良情緒時,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為什麼會感到沮喪(情緒狀態)?

2、這是我想要的情緒狀態嗎?我希望自己是什麼狀態?

3、我現在可以做什麼?

這段時間,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停課在家,由於要陪著他,我沒有那麼多時間讀書和寫書評了。慢慢地,我感到很失落。讀了張小桃的這個方法後,我也問了自己這三個問題:

1、我為什麼感到失落?

因為這段時間學校停課要陪著兒子,沒有時間讀書和寫書評,沒能按預期的計劃完成工作。

2、這是我想要的情緒狀態嗎?我希望自己是什麼狀態?

不是。我希望自己有計劃的完成讀書和寫書評的工作。

3、這現在可以做什麼?

重新列一個計劃表,讓兒子早睡早起,我可以利用他睡覺後的一點時間來讀書,再利用一些白天的時間來寫作。

寫完這三個問題,我知道接下來我要列一個新計劃表,而且為了保持精力,我還計劃讀一本有關精力管理的書,有了計劃後,我就開始行動了。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二、三顆石子,幫你找到內心追求的目標。

哲學家尼采說,認識自己很難:“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有時候,知道了自己應該怎麼做,可還是沒有勇氣去行動,因為這只是淺層的答案,並不是自己內心追求的目標。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名在知名企業工作的職場媽媽,工作清閒,待遇不錯,卻很焦慮,擔憂自己的工作是處理瑣事,沒有成長空間。而她想到的行動一是換工作,但沒有競爭力,二是讀書進修,她已經是碩士了,還想讀博士,三是去創業,又怕扛不住壓力。雖然她已經有三個答案,可一直在猶豫,這是她真實的需求嗎?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經過張小桃提問後,那位職場媽媽認識到她的目標不是換工作,新工作同樣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到時跳槽跳了大坑裡,就更不快樂了。也不是為了賺錢,賺錢只是慾望,並不是目標,等換了新環境產生不滿時,她又會再度陷入這三條出路的焦慮之中。

結果,那位職場媽媽認識到自己內心追求的目標是想實現個人的價值,而她喜歡寫作,決定從寫文章開始行動,而不是之前想的換工作、讀書進修、創業。

怎麼找對目標呢?張小桃建議用三顆石子提問,打破平靜的水面,直面水下的洶湧,找到自己內心的渴望。三顆石子分別是:

1、我想做什麼?

2、我為什麼想做這個?

3、我怎麼能做成?


張小桃說了自己的經歷,在她學習DISC課程後,有老師邀請她去做線下分享,將面對200名陌生聽眾。她只做過線上分享,沒有線下分享的經驗,她害怕了。不過,她用這三顆石子認識到,想成為合格的DISC講師,線下分享是必須的。於是,她開始準備分享稿,反覆對鏡子練習。結果,她在200人面前完成了演講,此後,她就不再害怕對大眾演講了。

張小桃還建議,如果回答這三顆石子很難,也可以寫下自己絕對不能忍受的是什麼,找到自己的底線。就如那位職場媽媽的底線是不能忍受自己虛度光陰,那麼,她的目標就是對個人價值有強烈需求。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三、三個問題,幫你找到養育孩子的目標。

除了媽媽追求自己的目標,養育孩子也有自己的目標,這本書名是《你是孩子的光》,張小桃認為,媽媽是孩子的光,孩子也是媽媽的光。不同的媽媽養育孩子的目標不同,因此,媽媽也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認清自己的養育目標:

1、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

2、要成長為這個樣子,孩子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3、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

張小桃的答案是:希望兒子能夠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擁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狀態的自由。

孩子也是媽媽的光,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多向孩子提問,訓練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

父母向孩子提問不是簡單地問“為什麼?”張小桃有三個原則:

1、多一點開放式問題,少一點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就是隻有“是”或“否”兩種答案的問題。這不是提問,孩子沒得選。開放式問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重要的是孩子的思考過程。

我想起有一次,兒子把錢包放在窗臺,我很擔心錢包掉下來,就問兒子:“你這樣做對嗎?把錢包放回去。下次你還做不做?”但兒子很反感,一點都不配合。現在我明白了,我的提問就是封閉式問題,兒子沒得選,只能認錯,所以他選擇對抗。如果重來一次,我會這樣問兒子:“你覺得這麼做有什麼後果呢?”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2、多一點信任,少一點評價。

父母對孩子的答案進行評價,其實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信任,更是因為內心覺得比孩子更聰明、更高級的優越感。而優越感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

我兒子特別喜歡穿一條西褲,西褲有點長,走路會踩著褲腳,我就對兒子說:“你老是穿這條西褲不好。”兒子一聽就不高興了。現在看來是因為我對他評價了,他覺得受到了打擊。我現在問他:“你為什麼喜歡穿西褲呢?”他說:“因為穿西褲帥氣。”我又問他:“褲腳有點長,怎樣穿褲腳才沒這麼長呢?”他說:“可以用揹帶扣起來。”我說:“那你下次穿就扣吧。”他說:“好的。”


《你是孩子的光》:不做職場媽媽或全職媽媽,做一名百變媽媽


3、多一點空間,少一點控制。

比起直接一句“不要再做了”,父母向孩子提問,需要更多的耐心,而真正有效果的方法都需要耐心。

我兒子在家喜歡赤腳,不喜歡穿拖鞋,我對他說:“穿拖鞋,怎麼說了兩遍都不聽。”但兒子更加抗拒和不配合。我要求他穿拖鞋是簡單粗暴地干涉他的行為,他不願意配合。現在我看到他赤腳,我就跟他說:“你覺得不穿鞋腳會怎樣呢?”他想了一下,就自然去穿拖鞋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問好奇的啟發式問題,是和孩子溝通思想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在成為媽媽之前,媽媽首先是你自己。張小桃的《你是孩子的光》是一本教媽媽成長的書,教育好孩子的關鍵不是媽媽只盯著孩子看,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長上,先成就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影響到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