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3年前,因為一篇《如何利用早睡早起實現彎道超車》的文章開啟了我的時間管理之旅。3年後的今天,關於早睡早起的認識,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有了新的變化。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最大的改變在哪裡?我的答案是重心的轉移。

以前我把文章重心放在如何實現早睡早起上,把早睡早起當成首要任務,現在會往後退一步,思考為什麼要早睡早起,把重心放在目標上。

比如,我自己早睡早起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一個是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提高身體素質。

有時候自己加班很晚,到了凌晨兩點才能躺到床上,但我給自己制定的早起計劃是六點半,鬧鈴也會在那一刻準時響起。

此時,我要早起嗎?3年前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現在我會關閉鬧鈴,根據時間安排,往後延長1-2個小時。

因為我知道,即便是我六點半起來,因為睡眠時間的不充足,精神狀態一定很差,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完全沒必要為了早起而早起,至於身體素質,睡都睡不好,怎麼可能提高呢?

說到底,早睡早起只是實現你我目標的生活節奏之一,它並不代表著唯一正確的答案。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雖然大部人因為早睡早起收穫頗豐,但在分享前,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個事實:

你到底適不適合早起?

我發現很多人會因為不能夠早睡早起而焦慮,他們覺得沒早睡早起就是不自律的。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睡眠管理著作《生理時鐘決定一切》一書中,作者麥克·布勞斯博士(Michael Breus)就發現,人類的睡眠類型一共有四大類,根據佔比的高低排序,分別是熊、獅子、狼和海豚。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 熊型睡眠的人,生理時鐘和日出日落基本同步,大約50%;
  • 獅子型睡眠的人,喜歡早睡早起(日出前就起床),大約15-20%;
  • 狼型睡眠的人,喜歡晚睡晚起,越到晚上越精神,大約15-20%;
  • 海豚型睡眠的人,睡眠非常淺,很容易被驚醒,大約10%。

這四種睡眠類型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類型不同而已。

就像《睡眠革命》中所說:“這個世界上既有英國撒切爾夫人這種每晚只需4到6小時的人,也有像網球傳奇羅傑·費德勒和飛人博爾特這種每晚需要睡10個小時的人。”

所以先別急著早睡早起,任何改變都需要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再進行調整。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睡眠類型適不適合自己,書中分享了不少,但在這裡,我想說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做實驗。

通過實驗前後自己的產出對比,從而衡量該方法是否適合自己。

比如早睡早起,先記錄下原有作息狀態下的產出,再看看早睡早起後的產出,如果前者>後者,就沒必要改變,相反,則要做出適當調整。

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判斷早睡早起適不適合自己,判斷任何事物是否適合你都可以用到。

此時,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覺得早睡早起適合自己,但在堅持的過程中比較困難,就請接著往下看。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早睡早起難在哪裡?

因為早起太困,總想賴床?因為睡前不自覺地熬夜,放不下手機?還是因為只是出於習慣的晚睡?

其實,以上都是表面現象,早睡早起真正難以實現的原因在於:舊習慣正反饋的直接消失,以及新習慣正反饋的遲遲不到,這兩者之間的衝突,讓我們難以跳出現狀。

簡單說就是,我們已經適應了原有的生活狀態,突然開始早睡早起,原本睡前刷手機帶來的快感,以及早晨賴床帶來的滿足感通通消失了;而早睡早起帶來的好處,你還感受不到。

比如,雖然大家都知道的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身體素質的提高是日積月累的效果,幾次的早睡早起不可能達到;

閱讀、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短期內都看不到質的飛躍,但玩手機、賴床帶來的滿足感卻是迅速且及時的。

所以,如何降低舊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怎樣縮短新習慣正反饋的時間,便是解決早睡早起的關鍵。

善於思考的你肯定已經發現,這個方法也不僅僅適用於早睡早起,任何習慣的培養都可以用到。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這些年,我聽過最毒的雞湯就是: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些把這句話時常掛在嘴邊的人,多半隻是在為自己的不行動找一個藉口,把改變的責任推給別人,至於是誰,無所謂。

因為只要說出這句話,就彷彿在告訴自己:不是我不學習,不是我不懂道理,只是學了也沒用,所以就這樣吧。

但人的一生,誰是靠道理生活的呢?歸根到底,我們是要靠行動過日子的啊。

明白道理只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如何讓道理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學習的關鍵,現在,認識到早睡早起難以實現的原因後,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改變呢?

3年前的那篇文章推薦了不少經驗教訓,經過很多讀者的實踐反饋,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先不急著另起爐灶,說一下當時提到的方法。

就像魯迅所說:招不在舊,有用則行。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雖然方法不變,但是理論內容和實踐方式都有升級,畢竟只有更好地理解原理後才能更好的踐行。

第一:雙鬧鐘法。

雙鬧鐘顧名思義就是兩個鬧鈴。

不過第一個鬧鈴是手環,很多人用手環只是記錄跑步的數據,但手環還有一個震動鬧鈴的設置,到了設定時間就會把你從輕度睡眠的狀態中喚醒,避免了在深度睡眠狀態下醒來的強烈不適感。

在生理學上,人類的睡眠結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動期(REM)。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來源於《 powerful Sleep 》

當我們睡著時,睡眠的不同階段便會交替出現,每交替一次即為一個睡眠週期,因人而異,每個週期約90-110分鐘,也就是說,人一晚上會有4~5個睡眠週期。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當你自然醒的時候,即便早晨起來有一點點睏倦,刷牙洗臉後睡意便會徹底消失,精神狀態很不錯。

但大多數時候,傳統鬧鈴並不知道你處在什麼睡眠階段,到點便會把你從睡夢中叫醒,如果剛好處在深度睡眠狀態,便會產生強烈的“睡眠慣性”,腦袋昏昏沉沉,一整個上午都不在狀態。

與此同時,手環的振幅不大,聲音也很小,即便你是合租也不會影響他人。

第一個鬧鐘設置好後,還需要用手機設置一個噪音極強的鬧鈴,一般比手環設定的時間推遲20分鐘,睡前把它放在起身才能夠得著的地方,或者買一個老式鬧鐘,一響鈴就能讓人暴走的那種。(狗頭)

這樣如果手環震動,為了20分鐘後那個可怕的鬧鈴響起,就不得不起床了,如果你是合租的話就更好了,不想被室友罵的話就乖乖起床吧。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第二:早起倒逼機制。

觀察那些早晨起不來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因為熬夜導致的睡眠不足。

大家都有過趕早班車的經歷,因為知道第二天一大早要趕車,所以頭天晚上就會早早睡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明確且無法更改的目標,早睡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日常生活中想要早睡,給早晨制定出一套明確且無法更改的目標便是關鍵。

其實因為工作、上學的關係,大部分人都會自動擁有這樣一套目標,畢竟再想睡懶覺的你,也會有單位打卡,上課點名這件事在不斷督促著。

但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就需要把早起這個時間點往前推,想要實現這點,就得學會制定目標和啟動監督機制。

制定目標解決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早起的問題;監督機制則是為了避免自己又是選手又是裁判,不自覺就會偷懶的問題。

  • 1)如何制定目標?

雖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落腳到早起這件事,根據自己的需求確定1件事就可以。

準備考試的你可以安排複習;想要提高身體素質的朋友,跑步、瑜伽都不錯;除此之外,閱讀、利用早起自己下廚做幾道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確定好目標後,最重要的一步來了:監督。

  • 2)如何落實監督機制?

能用監督機制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指望你的意志力。

人都是有惰性的,即便再強的意志力也會時不時感到疲憊,想要偷懶,不妨利用一些外部的壓力來督促自己。

因為《如何利用早睡早起實現彎道超車》一文,和讀者一起成立了早起團,加入支付一定保障金,全勤後全額返還,但沒做到就會沒收保證金。

除了罰錢帶來的督促作用,早起團的好處還在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早起氛圍,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相互督促,相互鼓勵。

看到這,喜歡琢磨的你估計會有個疑惑,早上早起一小時,早睡也往前退一小時,折騰這麼大一圈,也沒有延長更多時間啊,這樣做意義在哪裡?

答案就是提高效率。

雖清醒工作的時間長度是一樣的,但通過早起倒逼機制,不僅把晚上刷手機、刷劇的低效時間變成了早晨學習的高效時間,而且還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改善,進一步提高了效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關於監督機制,想分享一個有趣的事。

剛才提到利用監督機制實現早睡早起,有段時間,為了更好地調動大家積極性,又是搞積分賽,又是搞覆盤。

但慢慢地發現,這些規則成了一道道枷鎖,對真正能堅持的人而言,反而成了一種負擔,對不打算堅持的人來說,再多的規則也沒用。

人們總是痛恨別人欺騙自己,卻總是喜歡自欺欺人,在鑽漏洞上的本領真的是超出我的想象。

你可能會猜到,有人早晨起來打完卡,就放下手機睡了個回籠覺,也有人在寫今日待辦的三件事時,敷衍了事。

但你能猜到有人為了瞞報沒遲到,特意發偽造的證明嗎?(當然,這種情況還是很少的)

早起團的目的是為了營造早起的氛圍,監督大家早起,所以如果某天你遲到沒在群裡打卡,但只要能證明自己早起就可以。

比如有人會曬出自己早上趕地鐵刷卡的進站時間,也有人發跑步的打卡記錄等等,這些我們都不算遲到,只是會強調要重視早起計劃這件事。

但有些人,居然會把自己以前早起跑步的記錄發過來,一般遇上這種情況,我會私聊直接把保障金退給他,畢竟他自己都不願意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我又何必陪他演戲呢。

沒有誰能對你的人生負責,除了你自己。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回到正文,前面我們說了早睡早起難以實現的核心原因,相對應的我們就可以這樣做。

針對舊習慣正反饋直接消失帶來的負面情緒,可以試試這兩招。

第一:找到需求,換一種方式滿足。

存在即合理,任何情緒以及生活狀態的背後都是需求在驅動。

不少人晚上刷手機,是因為白天工作太累,覺得沒有一點休閒的時間,所以晚上報復性地刷手機。

但滿足休閒娛樂的方式有很多,刷手機只是其中之一,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替換?

比如閱讀一些輕鬆有趣的書籍、繪本等等,這個要看自己的興趣點。

第二:享受日拱一卒的狀態。

以前很喜歡加速成長這個詞,但現在特別鐘意日拱一卒的生活狀態。

揠苗助長不可取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人們總是不願意放過自己,習慣性對自己揠苗助長。

看到一個方法,總以為立馬就能習得,但就像一顆種子,從開花到結果,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

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也一樣,不能指望一口吃個大胖子,循序漸進即可,習慣性8、9點起床的你,不用像早起狂人一樣4、5點就起床,每週只要保證自己比上週早起10分鐘就好,降低行動的壓力。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下面那句話就不截圖了)

針對新習慣正反饋的遲遲不到,可以採用這兩招。

第一:找到三隻青蛙。

觀察早起團的成員,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些人早睡早起並不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是自我麻痺式地為了滿足“我很努力”這個幻想。

早晨起來什麼也不幹,發會呆,看會手機,一個早晨過去你問他做了什麼,他只能搖搖頭。

上面的話說得的有點狠,但希望大家好好品品,你是真的在努力,還是在表演努力?

當然,這只是從提高效率的角度分析,畢竟能夠堅持做到早睡早起,已經非常厲害,但如果你想要通過早睡早起創造更大的價值,便可以試著提高一下早起的效率。

早起團打卡時會要求大家列出三隻青蛙,通過每天早晨10分鐘的一個思考,讓一整天都有規劃,晚上覆盤時看到那一個個已完成的計劃,新習慣帶來的正反饋也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三隻青蛙簡單說,就是我們每天(周、月、年)最重要的三件事,由時間管理專家博恩·凱西所提出。

雖然多勞多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事情沒那麼重要,一味的忙碌很可能陷入“低勤奮”的努力當中。

根據帕累託定律,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三隻青蛙就是在幫助我們把重心放在核心事情上,避免用低效率的忙碌麻痺自己。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第二:善用獎勵機制。

既然知道新習慣難以養成的重要因素,是正反饋的遲遲不來,那還有什麼比直接獎勵更迅速的?!

堅持三隻青蛙的過程並不容易,時間一長難免會覺得疲憊,所以,時不時地給自己一點獎勵非常重要。

比如,我在以前分享的周計劃模板裡,專門設置了一欄娛樂項目,每天完成三隻青蛙就獎勵一下自己,看個電影,買個喜歡的東西等等。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當然,更好的獎勵還是實踐,能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當中,帶給人們的興奮感是最強的。

最後,用一張思維導圖總結一下。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當然,以上方法論更多是對共性問題的解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一定要學會通過觀察的方式,找到阻礙自己早睡早起的原因,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決定走出舒適區,堅定不移地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你,超酷!

別急著早睡早起,先看看自己適不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