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姑娘與媽媽傳承黎錦技藝:媽媽為她織婚服

手織的幸福

媽媽教她織錦,為她織婚服

梅梅與媽媽的黎錦世界

保亭黎族姑娘與媽媽傳承黎錦技藝:媽媽為她織婚服

梅梅使用踞腰織機紡織黎錦。

黎錦,古稱“吉貝布”,歷史超過3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堪稱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書。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新星農場番道村,有這樣一群織娘,在堅持著用古老的方法,加上創新的妙思,傳承黎錦的“染、紡、織、繡”技藝。她們平時務農,閒時織錦。熱愛黎錦的梅梅與媽媽黃春榮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她們用指尖傳承古老技藝,驚豔了時光。

孫春麗/文劉孫謀/圖

指尖上跳動的藝術

保亭新星農場番道村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的地板貼著白色瓷磚,被洗得乾淨發亮,窗外不時傳來黎族對唱歌曲。黃春榮和幾名中年婦女坐在地上織錦。她們一邊幹活一邊聊天,說到高興處,就稍微停下來,大笑一會兒。從年齡上來說,黃春榮這一輩的人,幾乎每個家庭婦女還保留著織錦手藝。

黃春榮自小跟著母親學習織錦,如今她已65歲,掌握著最傳統的黎錦技藝,女兒梅梅受到她的影響,十幾歲就跟著她學會了黎錦的編織。“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織錦技藝傳授給孩子們,讓傳統文化一代代流傳下去。”黃春榮說。

在一旁,30歲的梅梅正使用著最典型的黎錦紡織工具——踞腰織機。她席地而坐,兩腿併攏,腳和腰部共同將正在織的經線扯直,然後在經線之間編織不同顏色的緯線,創作豐富的圖案。

“織錦需要有耐心,很耗時間,一般人可坐不住。”梅梅說,像她手中這類結合傳統與創新後的黎錦圖案精美,面料也不錯,摸起來手感很好。

這個世界上難以找到兩塊完全一樣的黎錦。尤其在沒有化工染劑的時候,用植物和礦物染料的色,其深度和亮度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而不同的女子總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將不同的圖案和顏色搭配,進行個性化創作。

黎錦採用經緯線垂直編織的方法,使用踞腰織機時,為了把經線繃直,腳需一直向前平伸,腰部則往後頂。如果是初學者,這種姿勢堅持一會兒就會痠疼難忍。但對老人來說,這卻已經是數十年修煉的成果,她們能一坐就好幾個小時。

不是每個女孩都熱衷於織錦,也不是所有黎族婦女皆善織。黃春榮說,要將黎錦做到“能用”,不用多久就可達到。但要把圖案織得巧妙、好看,至少得有十多年功夫的積累。

母親為女兒織婚服

保亭黎族姑娘與媽媽傳承黎錦技藝:媽媽為她織婚服

黃春榮將棉花搓成線。

26歲那年,梅梅出嫁了。黃春榮花了數月給女兒織了一件結婚用的黎錦衣服,一條過膝的筒裙,紅色為主,間有花紋。記者前去採訪時,碰巧梅梅正穿著那件筒裙。筒裙是用幾條織好的黎錦縫合而成,上面的紋飾圖案中,除了常見的大力神、青蛙、菱形等,還有成雙成對的愛情鳥,黎族人稱它為“甘工鳥”,是愛情的象徵。

幾乎每一位中年以上的黎族婦女,都有這樣一條特殊意義的裙子,或者自己做的,或者父母做的,見證和伴隨自己的婚姻,並被持久珍藏。這件衣服對梅梅來說意義重大,平時她捨不得用,偶爾才穿出來。

“老一輩人,母親幾乎都會幫待出嫁的女兒紡織結婚時穿的黎錦,以表祝福。”梅梅說,以前,每個黎族姑娘,在出生那年,母親還會幫她將自家釀的山蘭酒埋在家門前的樹底下,直到女兒年滿18歲或者出嫁那天才拿出來喝。

梅梅回憶說,在傳統的黎族婚禮中,除了穿上母親親手織的黎錦服裝外,婚禮一般有接親、迎親、福酒等12項程序。其中有一項煮飯、挑水的環節,新郎的母親帶新媳婦看家裡的米缸,並指點放米下鍋。米飯煮熟後,新娘盛好飯端給公公婆婆。新郎的妹妹帶新來的嫂子到河中挑水回家,燒水給公公婆婆洗浴。這期間,伴郎與伴娘們也一起隨同,在河中嬉戲玩耍,場面十分熱鬧。

建傳承館傳授技藝

保亭黎族姑娘與媽媽傳承黎錦技藝:媽媽為她織婚服

黎錦紡織工具

對織錦來說,最難之處其實就是設計,如何把腦海中的圖案設計出來,並通過經緯線的穿插,最終呈現出來。梅梅說,開頭是最難的,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圖案在腦中,要做到胸有成竹,對於想要的效果有準確的把握。

在眾多的圖形中,黎錦尤其偏愛蛙紋和人紋。青蛙具有非常強的繁殖能力,蛙紋體現了黎族人對於生殖的崇拜。人紋就是黎族人口中所說的“大力神”。

“很多圖形紋樣是祖傳的,一代代地出現在黎族織錦中,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代代延續下來。”番道村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傳承人周秋梅說。

但這種傳承,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開始遇到危機。周秋梅說,“有布票之後,就不怎麼織了。那時候,買衣服需要布票,後來布票也不用了,能隨便買布,自由買賣。”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土布”、“土裙”,也就不再織黎錦了。

村裡好幾名年輕的黎族姑娘告訴梅梅,不會也不想織黎錦,除了太費神費時外,她們還認為這種織錦的姿勢會導致腰部痠疼,甚至會導致腿部變形。梅梅說,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讓腿繃直久了會酸,但每隔一段時間停下來走動一會兒就會沒事。

保亭黎族姑娘與媽媽傳承黎錦技藝:媽媽為她織婚服

絢麗的黎錦圖案

隨著時間的流逝,掌握黎錦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這一寶貴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黎錦紡織技藝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傳承黎錦技藝,政府建起了黎錦傳承館,番道村的是其中一個。

“走進學校教、尋找傳承人。”至今,番道村傳承館已經給1000多名學徒傳授黎錦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