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姑娘与妈妈传承黎锦技艺:妈妈为她织婚服

手织的幸福

妈妈教她织锦,为她织婚服

梅梅与妈妈的黎锦世界

保亭黎族姑娘与妈妈传承黎锦技艺:妈妈为她织婚服

梅梅使用踞腰织机纺织黎锦。

黎锦,古称“吉贝布”,历史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书。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星农场番道村,有这样一群织娘,在坚持着用古老的方法,加上创新的妙思,传承黎锦的“染、纺、织、绣”技艺。她们平时务农,闲时织锦。热爱黎锦的梅梅与妈妈黄春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她们用指尖传承古老技艺,惊艳了时光。

孙春丽/文刘孙谋/图

指尖上跳动的艺术

保亭新星农场番道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的地板贴着白色瓷砖,被洗得干净发亮,窗外不时传来黎族对唱歌曲。黄春荣和几名中年妇女坐在地上织锦。她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到高兴处,就稍微停下来,大笑一会儿。从年龄上来说,黄春荣这一辈的人,几乎每个家庭妇女还保留着织锦手艺。

黄春荣自小跟着母亲学习织锦,如今她已65岁,掌握着最传统的黎锦技艺,女儿梅梅受到她的影响,十几岁就跟着她学会了黎锦的编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织锦技艺传授给孩子们,让传统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黄春荣说。

在一旁,30岁的梅梅正使用着最典型的黎锦纺织工具——踞腰织机。她席地而坐,两腿并拢,脚和腰部共同将正在织的经线扯直,然后在经线之间编织不同颜色的纬线,创作丰富的图案。

“织锦需要有耐心,很耗时间,一般人可坐不住。”梅梅说,像她手中这类结合传统与创新后的黎锦图案精美,面料也不错,摸起来手感很好。

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两块完全一样的黎锦。尤其在没有化工染剂的时候,用植物和矿物染料的色,其深度和亮度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而不同的女子总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将不同的图案和颜色搭配,进行个性化创作。

黎锦采用经纬线垂直编织的方法,使用踞腰织机时,为了把经线绷直,脚需一直向前平伸,腰部则往后顶。如果是初学者,这种姿势坚持一会儿就会酸疼难忍。但对老人来说,这却已经是数十年修炼的成果,她们能一坐就好几个小时。

不是每个女孩都热衷于织锦,也不是所有黎族妇女皆善织。黄春荣说,要将黎锦做到“能用”,不用多久就可达到。但要把图案织得巧妙、好看,至少得有十多年功夫的积累。

母亲为女儿织婚服

保亭黎族姑娘与妈妈传承黎锦技艺:妈妈为她织婚服

黄春荣将棉花搓成线。

26岁那年,梅梅出嫁了。黄春荣花了数月给女儿织了一件结婚用的黎锦衣服,一条过膝的筒裙,红色为主,间有花纹。记者前去采访时,碰巧梅梅正穿着那件筒裙。筒裙是用几条织好的黎锦缝合而成,上面的纹饰图案中,除了常见的大力神、青蛙、菱形等,还有成双成对的爱情鸟,黎族人称它为“甘工鸟”,是爱情的象征。

几乎每一位中年以上的黎族妇女,都有这样一条特殊意义的裙子,或者自己做的,或者父母做的,见证和伴随自己的婚姻,并被持久珍藏。这件衣服对梅梅来说意义重大,平时她舍不得用,偶尔才穿出来。

“老一辈人,母亲几乎都会帮待出嫁的女儿纺织结婚时穿的黎锦,以表祝福。”梅梅说,以前,每个黎族姑娘,在出生那年,母亲还会帮她将自家酿的山兰酒埋在家门前的树底下,直到女儿年满18岁或者出嫁那天才拿出来喝。

梅梅回忆说,在传统的黎族婚礼中,除了穿上母亲亲手织的黎锦服装外,婚礼一般有接亲、迎亲、福酒等12项程序。其中有一项煮饭、挑水的环节,新郎的母亲带新媳妇看家里的米缸,并指点放米下锅。米饭煮熟后,新娘盛好饭端给公公婆婆。新郎的妹妹带新来的嫂子到河中挑水回家,烧水给公公婆婆洗浴。这期间,伴郎与伴娘们也一起随同,在河中嬉戏玩耍,场面十分热闹。

建传承馆传授技艺

保亭黎族姑娘与妈妈传承黎锦技艺:妈妈为她织婚服

黎锦纺织工具

对织锦来说,最难之处其实就是设计,如何把脑海中的图案设计出来,并通过经纬线的穿插,最终呈现出来。梅梅说,开头是最难的,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图案在脑中,要做到胸有成竹,对于想要的效果有准确的把握。

在众多的图形中,黎锦尤其偏爱蛙纹和人纹。青蛙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蛙纹体现了黎族人对于生殖的崇拜。人纹就是黎族人口中所说的“大力神”。

“很多图形纹样是祖传的,一代代地出现在黎族织锦中,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代代延续下来。”番道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传承人周秋梅说。

但这种传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开始遇到危机。周秋梅说,“有布票之后,就不怎么织了。那时候,买衣服需要布票,后来布票也不用了,能随便买布,自由买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土布”、“土裙”,也就不再织黎锦了。

村里好几名年轻的黎族姑娘告诉梅梅,不会也不想织黎锦,除了太费神费时外,她们还认为这种织锦的姿势会导致腰部酸疼,甚至会导致腿部变形。梅梅说,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让腿绷直久了会酸,但每隔一段时间停下来走动一会儿就会没事。

保亭黎族姑娘与妈妈传承黎锦技艺:妈妈为她织婚服

绚丽的黎锦图案

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黎锦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宝贵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黎锦纺织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黎锦技艺,政府建起了黎锦传承馆,番道村的是其中一个。

“走进学校教、寻找传承人。”至今,番道村传承馆已经给1000多名学徒传授黎锦技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