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發現和培養新一代傳承人,近年來,吉林市開展的一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無疑是薪火相傳的重要一環。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培訓班10月9日——13日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開班。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高宏吉館長希望弘揚我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開辦了這期培訓班。希望各學員要認真學習滿族旗袍製作技能技巧、夯實非遺理論基礎、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增強綜合素質,推動活的非遺文化代代相傳。

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冷豔冰校長說:“讓美術老師學習非遺技藝,那麼老師們就可以在學校直接開展非遺特色課程,使臨時的感受體驗性活動轉變成常態化的傳習教學工作,讓教師把傳統“非遺文化和技藝”帶給學生,真正的讓青少年認識非遺、瞭解非遺、傳承非遺文化。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滿族旗袍

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所以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傳統的男式旗人之袍和女式旗人之袍被稱為旗裝,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服飾。

女子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腳著長筒白絲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裝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襬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陳玉秋老師在授課

本次培訓班的講師是陳玉秋老師,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旗袍製作技藝》項目吉林市第一批、吉林省第二批代表性傳承人,現為北華大學歷史學院、吉林信息工程技術學院、吉林特殊教育實驗學校客座教師,“風姿雅韻、情滿松江”吉林市首屆旗袍形象大使。多次被邀請參加“上海世博會”、中國(山東)非遺博覽會、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技藝大展、中國(深圳)文化博覽會等大型展示展演活動,作品曾多次獲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讚譽及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此次師訓活動通過培養老師的方式,把非遺知識和非遺技藝帶給中小學生,讓青少年能認知非遺、瞭解非遺、傳承非遺。活動中通過學習型浸入傳播的方式,普及非遺概念,培養學生對非遺項目的興趣,將非遺保護工作與日常生活學習結合,為非遺的傳承教學出一份力。

下一步,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將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範化,以文化人,不斷推動吉林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省級非遺項目《滿族旗袍製作技藝》走進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