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嚐膽,翻開歷史的迷霧,去找尋真相

我相信,大家對於越王勾踐這個故事應該是耳熟能詳了。這個歷史故事大概講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吳國大勝越國,吳國軍隊把越王勾踐逼到了會稽山上,讓越王完全處於被動的局勢,沒有辦法,越王不得不低頭。

從那場戰爭以後,越國成了吳國的附屬國,並且一言一行都被吳國掌控。越王更是像奴隸一般在吳國宮中服侍三年,之後吳王看勾踐已經臣服,就放他回國了。但是勾踐並沒有忘記國恥,為了使自己時刻驚醒,就在自己的屋頂上掛了一個苦膽,不管是任何時候,他要做什麼事之前,都要去感受下苦膽的味道,以此激勵自己不能忘了這個恥辱。不僅如此,他睡覺也不用床和被褥,如果累了,就躺在硬柴堆上,他想讓自己的不至於那麼較弱,讓體格變得硬朗。正因這麼多的磨練,才讓越國最終勝利,打敗了吳國。

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嚐膽,翻開歷史的迷霧,去找尋真相

但是,真是的歷史,是不是真的就是臥薪嚐膽來時刻警醒自己,激發自己的鬥志呢?首先,我們根據歷史典籍來分析,《左傳》《國語》這兩本書,存在時間比較長,這兩本書中的記載可信度比較高,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是,奇怪的是,這兩本書中得任何一本,在記錄越王勾踐的時候,並沒有提到他臥薪嚐膽的事情。

此外,在《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中,司馬遷說過這麼一句話:“吳既敵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也同樣沒有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事。

我們再來看,東漢時期袁康、吳平的《越絕書》,趙曄額《吳越春秋》,這兩本書是專門記錄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的事情,這裡面不光記錄了吳越兩國的事情,還加了他們自己的想象,其中

《越絕書》中,對於臥薪嚐膽的事件並未提及;《吳越春秋》一書中,也僅有一句“懸膽在戶外,出入品嚐,不絕於口”,並沒有提到越王“臥薪”一事。綜上所述,不論是那本書,始終沒有提到越王“臥薪”一事。

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嚐膽,翻開歷史的迷霧,去找尋真相

有人考證,“臥薪嚐膽”首次出現在北宋蘇軾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但是當時蘇軾寫這封信的時候,並不是說的勾踐,而他自己設想孫權在三國平分天下時曾“坐薪嘗膽”。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也談到“坐薪嘗膽”一事,說的也是吳王,而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也說“吳王即位,臥薪嚐膽”。而後在《左傳事緯》《繹史》兩書中,都說是吳王臥薪嚐膽。

相反的是,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黃震在《古今紀要》《黃氏日抄》兩書中,又說越王是臥薪嚐膽,到了北宋的蘇軾說的“臥薪嚐膽”,也指的是越王,但到底是誰做的,一直都沒有結論。

明朝末年,在傳奇劇本

《浣紗記》中,梁辰魚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兩件事加大渲染。清初的吳乘權在《綱鑑易知錄》中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臥薪嚐膽。”之後,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多次提到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以至於到今天,我們也是認為越王臥薪嚐膽,但是是否真實,還需要去考證。

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嚐膽,翻開歷史的迷霧,去找尋真相

還有一些人認為,東漢時期的《勾踐歸國外傳》中,也對越王“臥薪”一事有所記載,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臥”。蓼薪一詞指的是有一種叫做蓼的苦菜很多,勾踐食用了很多這種苦菜,藉此磨練自己的意志,其他的話語十分通俗易懂,表明的是那時的勾踐日夜操勞,毫不停歇,他十分的疲勞,上下眼皮一直在打架,想要睡覺,但是他卻讓“蓼薪”來刺激自己,不然自己入睡,讓自己忍耐下去。

而臥薪和嘗膽這兩個詞語是讓人的視覺和味覺感到痛苦。後人卻把臥薪的意思曲解為在硬柴上睡覺,這時錯誤理解了《勾踐歸國外傳》的意思,臥薪這一次則是表明是眼睛遭受痛苦而並非身體遭受折磨。按照這種說法,得出的結論是,越王勾踐確實有臥薪嚐膽這兩個行為,但是卻被後人曲解了這個成語的含義。

我們來看,如果是,臥薪嚐膽這個事是真實存在,那麼為什麼當時沒有記載,卻在之後記載?如果說是假的,卻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也就又成為了歷史上一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