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面退市”後的瑞幸,還有退路嗎?

瑞幸咖啡從成立到IPO用了17個月,而從上市到退市,更快。

從自爆財務造假到六月瑞幸正式退市,除了面臨中美證監會的鉅額罰單和民事訴訟,瑞幸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留下4000多家門店、近3萬名員工的瑞幸,在上半年,還在繼續擴店。

退市之後,瑞幸沒有倒閉,似乎還經營得更好了?

退市後的瑞幸還剩什麼

退市不意味著瑞幸的“終”,它的經營端仍正常運轉。

退市聲明中強調了4000多家門店還在正常經營,近3萬名員工還在工作。並且瑞幸還在繼續擴店,截至6月28日,2020年新增186家,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80.6%,同時有99家相關企業註銷或吊銷。

這樣的速度顯然慢於瑞幸過去的速度,但仍明顯高於餐飲同行。至少可以看出,瑞幸不願意也不能放棄中國的消費市場。

“體面退市”後的瑞幸,還有退路嗎?

對於消費者而言,最關心的不是財務事件,而是自己是否能喝到這一杯便宜的咖啡

而另一方面,瑞幸也一改以往廣告滿天飛的營銷策略。

從傳統營銷變成社群營銷,不斷在擴張自己的私域流量——根據第三方的數據,在不到20天時間內,瑞幸咖啡新增80萬私域用戶,總額達到260萬,微信社群已超9000個。所以,這些復購很有可能來自社群的運營。

而從資產端講,瑞幸的資產狀況也並不糟糕。

瑞幸的市值定格在3.47億美元,約為24億人民幣,類比一下,擁有400家門店,估值達到160億的喜茶,擁有4000家直營門店的瑞幸的價值遠不止3.47億美元,實際上也低於當前瑞幸的資產總值。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瑞幸即使已經退市,但並沒有慘淡經營,員工不用每天擔心下個月工資能不能發出來,還有時間和錢去搞研發新品的原因吧。

未來路在何方?

瑞幸自救成功了嗎?

回答這個問題還為時尚早,但可以明確的是,瑞幸目前已經在積極自救,但想明年實現全面盈利,瑞幸的未來或存在以下可能:

收縮門店求盈利

瑞幸必須考慮實現盈收,縮盤必須提上日程。

在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看來,瑞幸咖啡已經穩住了基本盤,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商務區和園區內的門店要穩住,同時關閉短期內預計虧損的門店。

收縮門店,求盈利是瑞幸目前必須要做的事。

“體面退市”後的瑞幸,還有退路嗎?

被接盤和注資

瑞幸會被接盤嗎?不排除可能。

翻盤式收購可能沒那麼簡單。

因為瑞幸很特殊,它的門店網絡廣佈,但面積較小,且寫字樓居多,這樣的門店系統更適合零售或者茶飲佈局,並且瑞幸現有資本接近50億,負債約為200億元。

想吞下這樣的體量,又具備盤活渠道的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數。並且大概率不會出現在餐企,飲品界能有這樣實力的公司也不多,或許有零售佈局的大廠會考慮。

被整體收購的可能性偏小。但注資存在可能。


“體面退市”後的瑞幸,還有退路嗎?

拓展新零售邊界,挖掘多種可能性

疫情下,新消費、新零售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未來消費主流方向。而對自帶新零售基因的瑞幸來說,拓展新零售邊界,發揮新消費勢能無疑充滿想象。

回顧瑞幸的成長之路,財務造假無疑是一大敗筆,僅僅一年,從無限風光到即將黯然退場,現在就連未來的命運都已經不容樂觀。講故事不能變成編故事,創業者可以用創新重新定義一切,但不能重新定義誠信。

但是無法否認,瑞幸打破了傳統咖啡業的疲軟之勢,成為了攪動市場的鯰魚。

伴隨著咖啡業新零售的縱深發展,市場的浩瀚江河需要且長期需要瑞幸這樣的鯰魚存在。

在中國市場上,任何一個新零售巨頭的成長都難能可貴,某種意義上講,瑞幸的退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讓更多的精力深耕於消費者市場,而白領們也可以更多嘗試瑞幸“用心的小藍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