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资金堆砌出的线上课广告,到处都是驴逻辑

巨额资金堆砌出的线上课广告,到处都是驴逻辑

美女与驴在一起,美女是美女,驴是驴

现在线上课的广告好像是疯掉了。

疯症之一:用某些业内的说法是为抢占流量池疯狂烧钱,加上现在用户大数据的精确定位,像我这样做语文老师的,每次只要一打开手机上网,一准儿给我推送各种线上语文课的广告,不管我用什么APP上网,都必然会跟他们迎头相遇,这种死死缠住我不放的精神,太疯狂了。

疯症之二:有些做线上语文课的,已经完全不顾语文常识,无视语文学习规律,在广告推送里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还常常自诩“著名品牌”,都是“清北名师”,其水平之低劣令人发指。但这些线上课公司显然执著地相信一个商业法则:只要广告上肯砸钱,天天轰炸,暴力推广,不管课上得有多么离谱,都可以成为“著名品牌”。毕竟有隔行前辈就是这样“成功”的,只不过以前是在电视上轰炸,现在是在手机上轰炸。

来说点具体的。下面这个广告图片的标题是:“从‘写作困难户’到下笔如有神,XXX直播课,现XX元抢XX节课”。意思很明显,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写,就可以下笔如有神了。

巨额资金堆砌出的线上课广告,到处都是驴逻辑

这只能让“写作困难户”越来越困难

这个广告图片包括两部分内容,有方法,有范文,主要是推送“怎么写事”的作文技术,看起来不错。

来看它的写事方法:一、开头点名。二、找出事件闪光点。三、逻辑清理。你没看错,就是这三点,我教了二十多年语文,对作文教学还颇为自信,真没有见过这种方法。想怀疑它是写了错别字又不敢怀疑,毕竟都是动辄多少亿的广告费砸在里边,广告就是他们的脸面,除非他们真的想拿钱雇人打肿自己的脸来充胖子,否则不可能故意弄出些低级错误来。

虽然我也不明白开头为啥要点名,逻辑如何清理,但不管怎么说,人家提出了逻辑,这的确是作文之道,逻辑是作文的基础,没有逻辑的作文就是一盘散沙。不过看这篇“优秀范文”,对应的该是给三年级小朋友讲的课,这时就提出逻辑概念,显然不太尊重小朋友的心理特点。

但人家显然并不打算尊重小朋友的心理特点,也不打算尊重家长和语文老师的审美,更不打算尊重作文的基本规律,——这篇所谓“优秀范文”,根本没有达到三年级应有的正常水平。从图片中对“优秀”的特意标注来看,总共短短的几行字,开头和起因就占了一半篇幅,典型的头重脚轻;而且起因也不是起因,经过也不具体,最后得出个道理也并没有在内容中有任何关联……这样的作文不生动,不好看,也不符合作文常识,为啥在“著名品牌”这里就成了优秀范文了呢?

在看了很多次类似的广告之后,我大约明白了问题所在:他们实行的是生意逻辑,并不是教育逻辑;他们的出发点是激发家长的焦虑和功利心,让家长赶紧掏钱,而并不是要给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

从我在语文教育领域中看到的现象来说,他们根本就不想花心思去研究一下学科规律,而是把多年来各种陈芝麻烂谷子、在线下已经毁了很多孩子的套路化、模式化、格式化重新进行了线上的包装,将这些僵化、生硬、死板的功利毒药在线上再贩卖一遍。曾听一位成功商人说过一句话:全国10亿人,每人赚一块钱就发大财了。在我这个不懂商业的外行人听来,就觉得这商业逻辑好神奇。

所以在这个广告内容里,所谓的作文逻辑,就是在一篇短文中找出几个地方来,标上开头、起因、经过、结果、道理这几个鲜红的词语。他们几乎料定,只要用标题和标红的关键词激起家长的焦虑和功利心,家长就会赶紧掏钱报名,不会有心思去细看内容的。

可是逻辑并不是形式上的过场,逻辑之美,美在内在,是推理的严谨,是抽象的准确。

她长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身材丰满,四肢修长,还穿着一身发亮的皮毛大衣。这应该是个美女吧?不,我在讲一头驴。

这种广告就是硬生生把逻辑美女变成了一头驴,让人看了如鲠在喉。


再打个比方。下面这个图片是XXX网校的一个广告截图,其广告标题是“女儿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多亏这个特训班,现XX元XX课时,XX月惊喜价,赶紧买”。

巨额资金堆砌出的线上课广告,到处都是驴逻辑

平庸老师的劣质点评,误人子弟

可是这种作文的表达毫无童真童趣可言,描写和比喻都透着隔代的老气横秋,作文内容上该具体的没有具体,该精炼的没有精炼,整体看起来只是一篇还没有形成作文常识的流水账,怎么在“大品牌”这里就是“优”了呢?

看了评语,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真的是完全不懂作文常识。开头那样一句欢呼,明明是侧面描写,渲染运动会的气氛,他们点评说那是“开门见山”;还说是“引出主题”,显然也没弄明白什么叫作文主题。后面主要写运动会场景中一个“点”:我们班的飞毛腿。这怎么又是“层层深入”写了“运动会的过程”?

老师给一篇作文打上优,然后以家长的口吻来说“女儿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这显然形成了一个很美的商业广告逻辑。但是往近处一瞅,原来是一个水平低劣的老师,给一篇平庸的作文强行打上优,然后以家长的口吻来撒谎欺骗,这种内在逻辑连驴都不如。

这样僵化、生硬、死板的方式对语文学习是极其有害的。

比如下面这个图片,是XX双师课堂XX文学的一个视频课广告截图,广告标题是“阅读题里复述故事不会做?其实只要掌握好通用五步法就可以!”

巨额资金堆砌出的线上课广告,到处都是驴逻辑

把套路误解为方法,越学越废

这也是我看到很多线上语文课的广告句式:作文写不好?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阅读不会答题?掌握这种模式就可以!从语文教学专业来说,这属于残疾思维,——用一锤子买卖,就可以提高成绩,太离奇了。

这个广告内容的离奇之处在于:把复述故事这种题用所谓“五步法”来套路,其内在逻辑是:天下故事都是按照这“五步法”来写的!如果说这逻辑像头驴,驴都不干了。

他们还用这个“五步法”举了个《西游记》的例子,《西游记》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也就是说这个课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这里套路的害处就非常明显了:如果七年级考试真的会考“复述故事”这样离谱的题目,按照此广告举例中这样的答题,至少要因为不准确被扣掉一半分,——师徒四人中,只有唐僧是想去西天取经,其他三人是被拉来保护唐僧的吧。这样的举例,属于抄都抄不对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只想着向这“五步”上去死套。僵化死板的思维,的确很容易让一个人失去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不会自己动脑筋分析的废人。

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可能很容易看出这个所谓“五步法”的源起。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一般都把塑造人物当作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读懂一篇小说,通常会从人物形象入手。同时,小说一般讲究波折设计,文似看山不喜平么,情节的曲折离奇,原本也是把故事写好看的一种基本方法。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小说就着力塑造群体形象而并不刻意塑造个体人物形象,有些叙事散文和微型小说也讲故事,但并不着力塑造人物形象。但这种打着“文学”旗帜的线上课,却把这种部分规律整成一个四不像的套路,硬生生教孩子们去套。

套路不是方法,却通常自我标榜是方法。在语文中这两者有一个根本区别:套路只强调形式,吹嘘只要用个啥形式就能解决啥问题;方法必须深入肌理,从文本内部找出回答问题的逻辑。

当手机互联网占领网络市场,用户接收的线上信息逐渐被一些做得比较大APP割离和垄断,又随着用户大数据的定位推广,人们纷纷被归纳到各种定向用户群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视听封锁。在这种被信息载体封锁的空间里进行针对性的广告轰炸,却运用“三人成虎”、“谎言说一千遍就可以成为真理”的流氓逻辑,炸出来的“名师”,炸出来的“品牌”,通过长期死缠烂打来深入人心,这是多么恶劣的行径。用巨额资金堆砌广告,却是传播了一些僵化死板、错误连篇、质量低劣、误人子弟的内容,呜呼哀哉。

不由想起牛群、冯巩曾经讲过的一个相声《办晚会》,里面有个倒驴的晚会赞助商,不管导演策划什么环节,他都一定要让导演导出一头驴来,他把导演逼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