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是誰?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隱士,數量絕對是世界之最。有機會或有條件出仕的士人選擇遠離社會政治活動,遊走於社會邊緣,隱士便由此而來。實際上,中國曆朝歷代都不缺隱士。秦末漢初,農民起義、楚漢爭霸,天下紛爭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有人出仕就有人入仕,那些身懷奇才的隱士也相當有吸引力。那麼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都是誰呢?秦漢五大隱士分別是黃石公魏轍、東園公唐秉、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夏黃公崔廣,後面四位被並稱為“商山四皓”。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秦末漢初五大隱士的相關資料和他們的故事。


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是誰?

商山四皓圖


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學者,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黃石公與天書】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東園公

東園公,姓唐(一說姓庾、園),名秉,字宣明。是秦末漢初的一位著名隱士,是“商山四皓”之一,居園中,因以東園公為號。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東園公與綺裡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代立國以後,劉邦一直想要網羅德高望重的四人,卻被拒絕。他們過著清貧而安樂的生活,寫《紫芝歌》以明志。

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

北宋淳化二年(991),貶任商州團練副使的王禹為“商山四皓”撰寫了《四皓廟碑·易》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聖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孝惠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備,而正在其中矣。”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有《商山四皓圖》。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不取商山四皓事。

江蘇省蘇州西山島西北部的鳳凰山西南有一東村,因“東園公”隱居於此而得名。村中有東園公祠,門樓正面書“東園公祠”四字楷書大字,背面橫額為“商山領袖”四字。《史記·留侯世家》:“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晧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一說東園公,姓園名秉,號園公,陳留襄邑人。

綺裡季

綺裡季,古人名,姓吳名實。漢初隱士,“商山四皓”之一。典出《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秦末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甪里先生 ,避秦亂,隱商山 ,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後高祖欲廢太子, 呂后用留侯計,迎四皓,輔太子,遂使高祖輟廢太子之議。綺裡季為其中之一,後亦以“綺裡季”泛指隱士。

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綺裡季與東園公、夏黃公、甪里先生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不至。後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

周術

甪里先生,名周術,是漢代的一位著名隱士,“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諫漢高祖劉邦廢太子之事。甪里與東園公唐秉、綺裡季吳實、夏黃公崔廣,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漢高祖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為官,不至。後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呂后急找張良商量,張良便請出商山四皓出面。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成為太子上賓。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

夏黃公

姓崔名廣,字少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一說本是齊國人,因道而得名。秦漢之際一位著名隱士,與隱士綺裡季,東園公,甪里並稱為“商山四皓”。秦末天下大亂,四位老人為躲避戰亂而隱居商山。漢高祖曾召夏黃公入廷為官,輔佐太子。傳說張良年輕時曾得到黃石公的指點。張良在圯橋替黃石公“三次進履”,得黃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黃石公後來回故里隱居,並在鄞西一帶行醫。傳說黃石公逝世於黃古林,享年九十餘歲,葬於餘姚覆船山。黃石公有一女兒名叫黃姑,繼承父志,在鄉里行醫看病。四皓隱士夏黃公,為東周、秦、漢時的著名三朝儒學文人之一。他因與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三人在秦朝時不滿秦始皇的焚書抗儒暴行,遂在秦及漢初同時隱居於陝西的商山,故被世人並稱為“商山四皓”。又因四人都是“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故也稱“四皓隱士”。他們的事蹟經常進入歷代文獻對《易經》中的相關“貞壽、頤壽、隱德、嘉遁”等詞義註解或條文解釋,“鬚眉皓白”一詞,也因他們的“四皓”而出。

夏黃公秦時曾為朝廷的博士,據《史記》記載:劉邦曾多次相邀他們四人出仕,但都被拒絕。後劉邦欲改立戚氏所生的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后聽了很著急,張良就獻策請來了四皓以輔助太子,終於使太子的地位得以保住。但在太子劉盈即位漢惠帝后,朝政大權旁落其母呂后,四人預感報國無望,就又重歸深山隱居。後來夏黃公終老夏禹故里(四明山石鈕村),葬於姚江南岸的覆船山(今河姆渡村的福壽山)。為了永世紀念他的功德,鄉民將夏黃公墓的渡口,歷世稱為夏墓渡(“河姆渡”實際為“夏墓渡”的方言誤音)。

大隱為古句章的發祥地之一,因傳為大禹的石鈕村故里,故有“夏裡”之稱。“夏黃公”實際是“夏裡黃公”的一種簡稱,故也有“大里黃公”的稱呼。 《陳留志》中稱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裡修道,故號夏黃公;三國虞翻的《答王府君》中,“則黃公定鄞人,非齊人也”;《廿四史》中也認為,陶淵明詩句有“黃綺之終南”、杜甫詩句有“黃綺終辭漢”的一說,則黃為姓無疑;《會稽地誌》中稱為“大里黃公”;《甬上耆舊傳》中說,縣西二十五里地名為黃公林,相傳為漢黃公隱處,即古之大里也;《四明談助》載,大隱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黃公居此,故稱大隱;《慈溪志》先賢人物記載為“荒周時四皓大理(同裡)黃公”;清王渥在《大隱山即事》中也有云:“此亦四明真福地,當年曾隱夏黃公。涼生古井春波綠,秀擁層巒夕照紅。”凡此種種,都已能證明夏黃公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並可初步斷定為是東周戰國時期,跨秦到漢初的著名歷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