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中國古代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會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所以每一個新生王朝手中都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西周亦是如此。作為天下共主,周王室必須擁有足以震懾全部諸侯國的軍事力量,那麼西周軍隊是如何運作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西周初期疆域圖

一、西周軍隊的建制

《周禮·夏官·司馬》總括西周軍隊建制:"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有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伍人為伍,伍皆有長。"

但事實上,西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沒有"軍"這個字,西周軍隊最大的建制單位只有繁體字"師"的左半邊這個字(可參考南宮柳鼎中的"六師"字樣),後世大多翻譯成"師"。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南宮柳鼎銘文中的“六師”

《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是一本儒家經典,其編輯過程以春秋時期為背景,加入了儒家很多理想化的內容,資料難免有所失真,需要結合金文資料來進行推斷。

周朝的軍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周王掌控的"王師",一部分是諸侯國的地方武裝。

首先說"王師"。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3周武王時期文武不分,大臣都可以領軍

武王克商時,周國軍隊建制比較混亂,領軍大臣不分文武(如周公、姜尚等),設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等官職(《尚書·牧誓》)。

三監之亂、紂王東征後,周王室變得強大,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軍權集中於周天子手中,"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西周的軍隊建制才明晰起來。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4《周禮·地官》中有西周軍隊建制介紹

師是西周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在師之下尚有旅、卒、兩、伍等編制單位,《周禮·地官·司徒》雲:"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對應軍事主官有伍長、司馬、百夫長、亞旅(千夫長)、師氏等。

西周的王師主要有兩支,即"宗周六師、成周八師",共十四師,三萬五千人。這兩支王師統歸周王朝管轄,禹鼎銘文中有"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的記述。

駐紮在鎬京的宗周六師(又稱西六師)早在文王時期就已建立,後來武王曾率領六師滅紂。六師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宗周安全,抵禦西北的戎狄。彝銘中關於"六師"的記載很多,如:盠[lí]青銅方彝(銘:籍司六師暨八師藝)、南宮柳鼎等。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5盠青銅方彝及其銘文(有蓋,圖片未含蓋)

駐紮在洛邑(西周東都,又稱成周)的成周八師(又稱殷八師)是周公東征後建立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東方各諸侯國。周初彝銘中有"以殷八師徵東夷"的記載,所以有人認為殷八師是周公整編商王朝的軍隊為主所組成的軍隊。

但這種觀點有悖於常理,沒有任何一個征服者會組織一支完全由死敵武裝起來的部隊。實際上三監之亂後,殷人已經被打散遷徙到不同的諸侯國中(如魯、衛等國)。之所以叫"殷八師"是因為洛邑處於原殷人統治地區,這支部隊是用來"監視鎮撫殷遺民和東方部族"的。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6宋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中“師”字

周王的近衛部隊稱為"虎臣",即《周禮·虎賁氏》中的虎賁,意為勇猛如虎。其職責是"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閒。王在國則守王宮,國有大故則守王門"。金文記載有"左右虎臣"(師㝨簋)、"邑人虎臣"(師酉簋)、"師氏虎臣"(毛公鼎)等多處。

虎臣戰力非凡,武王伐紂的主力就是"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西周中後期虎臣還多次參加討伐淮夷的戰爭([冬戈]鼎、師㝨簋)。《詩經·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xiāo]虎"。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7西周毛公鼎銘文拓本

周代軍隊由甲士、馭手、徒兵、雜役等人員組成。西周的主力部隊是車兵,與車配合的有徒兵。

厲王時器禹鼎雲:"禹率公戎車百乘,斯馭二百,徒千。"戎車即兵車,車上一般有甲士三人,一人居中執轡馭車馬,另有兩人執戈矛弓矢盾等兵器分立左右,徒兵則隨車而進。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8周代戰車復原圖(戰國)

虎臣屬於獨立的步兵,不配置戰車,它的主要任務是護衛周王。各種記錄中,沒有虎臣單獨出戰的記錄,一般由虎臣作為先導,在陣前開路,車徒兵緊隨其後配合作戰。

再說西周的地方武裝。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9戰車徒兵協同作戰圖

西周諸諸侯國和部分貴族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師,小國則為一師,其中最出名的是南國之師。自昭王開始,周王朝多次向南方的荊楚、淮夷等用兵,"南國之師"為主力。(南國之師軍是直屬中央的王師,還是新封國的軍隊有爭議)

這支軍隊在宣王時曾被調去征伐姜氏之申戎,遭到覆滅的命運。《國語·周語上》有"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的記錄。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0宣王千畝之戰,盡喪南國之師

西周的軍隊,名義上都由周王直接指揮和調遣。重大的征伐時,周王常親自率兵出征,或指派重要的卿士統率中軍,作為全軍的指揮者。

各諸侯國的軍隊須聽從周天子調遣,實際上也屬於周王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西周晚期,王室衰微,遇有戰事往往倚重一些諸侯國和貴族大臣的軍隊。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1周平王東遷後,實力就弱於部分諸侯

二、西周軍隊的兵源構成

在軍隊構成上,西周有平民兵、族兵、近衛兵和夷隸兵組成。

平民兵,即以平民(國人)為主要兵源的武裝。前面提到的宗周六師、成周八師即屬此類。宗周六師的兵源來自王畿內六鄉的國人,成周和各諸侯國的徵兵之法,與宗周六師相似。其中甲士由各級貴族充當,徒兵由平民充任。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2古代畋獵圖

《周禮·地官·小司徒》中有記載:"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畋)與追胥竭作。"即每家只出一人,其他人稱為"羨"(意為"餘"),只有舉行畋獵或追捕盜賊時才全部徵發。所以這是一種正卒、羨卒並行的兵役制。

族兵是由貴族的族人組成。西周金文中經常可以看到族兵出征的記載,其戰鬥力很強。如毛公鼎銘文記,王命毛公:"以乃族幹吾(捍禦)王身。"

近衛兵"虎臣",金文中稱"王行"。這支軍隊由貴族子弟即"國子"組成,受過良好的訓練,遠較平民兵精良,因而往往成為作戰的中堅。諸侯國中也有這類武裝,稱為"旅賁",負責護衛國君。(參看《長安十二時辰》)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3《長安十二時辰》-旅賁軍

學界關於西周夷隸兵的使用和地位存在爭議。夷隸兵是由被俘獲的周邊少數民族人組成,這些人的身份屬於官奴,大多數只能隨軍服雜役,但部分驍勇善戰或有特殊才能的民族在軍中受到特殊優待。

《周禮·師氏》有"使其屬帥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朝在野外,則守內則"之說,即夷隸兵的主要任務是充當王室警察的角色。這種現象如今看起來頗為奇特,但有關材料表明,由奴隸(特別是異族奴隸)充當警察或護衛,在古代奴隸制社會普遍存在,如古希臘、羅馬;封建王朝也有類似的例子,如漢武帝時的金日磾。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4漢武帝託孤重臣之一金日磾畫像

而據師酉簋、詢簋銘文所載,虎臣中就有部分西門夷、秦夷、京夷等族戰士,甚至還有罪隸在內。所以關於夷隸兵的研究還有待加深。

《周禮·地官司徒·鄉師比長》中有西周兵役的年限的記載:"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徵之。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5古代軍中有老年兵卒十分正常

據此可知,則六鄉國人服兵役的年限為二十歲至六十歲之間。但有些人可以豁免兵役,如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等等。

國人除服兵役外,還要承擔一定的軍賦負擔。《孟子·滕文公》講:國中什一使自賦;野人因不服兵役,所以其賦額要高,一般為九一稅,並且要進獻兵甲車馬等武備。

三、西周軍隊的武備

西周的武器平時藏於官府,如《周禮》中有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等職,金文中還有司箙(箭袋)等。戰時則授兵甲於七卒,如《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將伐許,五月甲辰,授兵於大宮",大宮即祖廟,則授兵的儀式是很莊重的。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6古代武庫復原圖

軍隊所需車輛馬牛由庶民按一定單位交納,稱為軍賦。《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出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7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錄的井邑丘甸

西周兵器仍用青銅製造,種類比商代顯著增多,出現了多種樣式兼備戈、矛功能的戟和可刺可斬、便於近戰的短劍。據《詩經詩·皇矣》記,早在周文王伐崇時,已使用了鉤援、臨衝等攻城工具。

西周的甲冑、幹盾用皮革製成,綴以青銅泡,更為輕便,並增強了防護力。戰馬也裝備了護甲,還規定有戰前檢查武器裝備的措施。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8西周武士復原圖

商周時期,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所以戰車是西周軍隊最厲害的戰爭武器,又稱攻車、兵車、革車、武車、輕車或長轂,一輛戰車謂之一乘。戰車一般由四匹馬駕挽(民用車輛為兩挽),車上有甲士三人,隨車有徒卒十二人,車馳卒奔,簇擁前進。

商周時期車戰盛行,是因為井田制的存在,各國在規劃農田時,基本上一國採用同一個朝向,田壟之間的距離也有統一規定,這就便於作戰時戎車進退。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19西周戰車主要在井田上馳騁

比如《左傳》中就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佐不辱命》,講的就是齊國的田畝是南北朝向,齊在晉的東面,所以當時霸主晉國為了便於進攻齊國,要求齊國將田畝改為東西朝向,齊國使臣因此怒不可遏。

四、西周軍隊的軍事訓練

為了提高戰鬥力,又不耽誤農事,西周採取"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國語·周語上》)的方式對庶民加以訓練,或者採取田獵的方式習武,"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左傳》,搜、苗、獮、狩指四季的狩獵方式)。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0曹操所用屯兵制就是周代兵制的改進版

庶民習武成績優秀者可以上升為"士"。《國語·齊語》謂:"農之子恆為農,野處而不暱。其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

不過根據曆法研究,直到西周末,四季的劃分法和相應的名稱還未出現。所以《左傳》、《周禮》等書記載的四季軍訓的名目,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但一種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西周時期也應該有類似的軍訓方式。

西周的訓練和戰鬥中已採用旌旗金鼓指揮,要求行列整齊,攻伐協調,進退一致。軍人不得輕易殺降和擄掠。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不僅對西周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的軍事制度也具有深遠影響。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1畋獵是貴族保持戰鬥力的重要訓練方式之一

貴族族兵的訓練方式多采用畋獵的方式,他們一般不受農時約束,訓練的機會要多一些。

西周的軍事訓練還帶有炫耀武力的用意,《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伐紂,在戰爭過程中卻舉行了一次大蒐(即畋獵),獲獵物甚多。此外,整頓軍紀、發佈文告等,也都在軍訓中進行。

周王的禁衛軍虎臣屬於常備兵。《周禮·保氏》記載:"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2西周貴族訓練科目成為中華“君子六藝”

"國子"即貴族子弟,是虎臣的主要兵源;禮、樂、射、馭、書、數是國子學習的內容,這是一套文武結合的訓練方式。

五、西周重野戰輕守城

商代和西周時期,因為築城水平有限,當時的君王普遍不重視守城之戰,一般野戰失利後,國家很快就敗亡了,如牧野之戰和犬戎破鎬京。說明當時城池防禦力不強,野戰是保家衛國的主要手段。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們發現防守方的成本和死亡率會比進攻方低很多,因而開始加固加高城池,研究防禦作戰方式。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3犬戎破鎬京(連環畫)

後來中國曆代王朝都會將京城、重要邊塞城池修得堅固高大,也有了萬里長城這樣的宏偉建築,圍城數月的大戰也屢見不鮮。

六、世界最早的軍陣--西周軍陣

根據《史記·周本紀》載:"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意思是:今天作戰,前進不超出六七步就停頓下來、整理隊伍,……刺擊不過四五次、六七次,就要停下來齊整隊伍。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七)——西周的軍事國防

90.24中國是古代軍陣使用最早最多的國家

這是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的記載,這種隊列的要求已經符合戰陣的基本要求,可以大大提升軍隊的協同性和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簡直是無往不勝的利器。西周戰陣比古羅馬方陣、馬其頓方陣和秦軍方陣早幾個世紀,卻甚少有人提起,甚為遺憾。

正是因為西周軍隊就有了這樣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素養,所以在隨後的春秋戰國時代,上演了智計百出、縱橫捭闔的五百年爭霸大戲,令人蕩氣迴腸。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