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你的火锅来了

我最爱吃的就是火锅!百吃不厌!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

另一种说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方便移动,是火锅最初的样子。

鼎中间夹一炭盘,这种类型的鼎叫“温鼎”,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汉代出现一种“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魏书》记载,三国曹丕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

在唐朝的时候,火锅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情景。

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到了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看视频哦!


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

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1338年。日本称火锅为“すきやき(寿喜烧)”又称“锄烧”。

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九宫格火锅起源于重庆。

在古时的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的南纪门是牲口屠宰集中地。牲口的内脏弃入江中,平民百姓又将之捞起洗净,再放入锅中煮,锅中加入花椒、辣椒、盐等调料,味道好又能填饱肚子,后来经过改进,把老灶锅子分成九格以便荤素、酥烂、脆嫩、、厚重与轻爽分开,更便于不同的食客共同享用。

火锅的各类:

海鲜火锅、菊花火锅、滇味火锅、毛肚火锅、北京的羊肉涮锅、三鲜火锅、野味火锅、白肉火锅、牛肉火锅、什锦火锅等,诱人馋涎。

江浙一带的“菊花火锅”,传说是慈禧太后首创。

“菊花火锅”不用炭而用酒精。汤内撒入新鲜的白菊花瓣,鲜美之味令人垂涎欲滴。


吃火锅的规矩

招待贵客时,摆菜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

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

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

台湾客家人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有七样菜必不可少,每一样都有特殊的寓意:

芹菜(勤快)、蒜(会算)、葱(聪明)、香菜(人缘好)、韭菜(长久幸福)、鱼(有余)、肉(富足)。

重庆老火锅依然是作为火锅爱好者最高的终极享受,独树一帜。

受不了了,我要吃火锅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