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節:早上喝粥,中午自己包了水餃,豬肉大蔥的,再來瓣蒜,美咋了!老人有句話: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話從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界線來看,一點沒錯,可於現實就差點意思。

先看

餃子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我出生在西北,大概是遺傳祖輩的基因,對於吃沒有任何奢侈的要求,只要有麵食,大概就能活一輩子,而且白白胖胖,不生病。餃子常吃,除了海鮮味,其他均可接受。我吃餃子要吃蒜,一口餃子一口蒜,才吃的出味道。長時間培養出的味覺挑剔,將就不得,也改不了。人的味覺是慣不得的,日常中的有些味蕾習慣甚至有些奇葩,比如吃餃子,不同的包法,總覺著味道不同。我能接受的包法,如上圖,必須麵皮緊緊的裹著餡,稍微鬆些,味道也就稀鬆了,基本不吃。這是毛病,不過味道確實不同。

何嘗是我一人,人其實有時候在很多事兒上都講究形式上的審美一致,認知一致,味蕾一致,比如穿衣服,再比如類似的很多是兒。而這種可以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不是矯情,不是臭美,有時候確實只是人骨子裡形成的一種對於形式感的追求。

當然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之下,形式有著另一層隱喻,最靠譜的理解就是走過場。某些請客吃飯走過場,某些喝酒走過場,某些迎接檢查走過場,某些睡覺走過場。學術上習慣稱之為形式主義。民間有俗語:該走還是得走,做不到財富自由,時間自由,精神自由,千萬別反駁。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把逼來裝。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臨弘一法師的作品,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氣韻,精氣神相去甚遠。這裡頭有牽扯到另一個“學術”問題,形式上保持一致是不是模仿。在我理解,就藝術而言,沒有功利心的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且不可以模仿一棒子打死。有次和書界前輩聊天,談到如何學書一事兒。對方大有詬病臨帖之意,提倡隨性書寫,大言模仿永遠成不了家。我無力反駁。

在我看來無論是書還是畫,臨習(所謂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且極其漫長的過程,偷不得懶,走不得捷徑,自然在臨習的過程中加入自我思考是不可缺少的。

藝術需要創新,但無基本功,一味隨性書寫,瞎寫,只能淪為形式主義,再把隨性書寫的東西拿出去賣錢,就是不要臉,臭不要臉。我嘗試著分析過此類人物的心理,竟然有所收穫,大概是不自信,這裡所說的是藝術不自信,絕非對自己的臉皮不自信。但為何這樣的人物和作品市場很好,自然有原因。這樣的人物兜售作品是有策略的:不好意思喊別人直接掏錢買,就把作品與公益呀,理想呀,人生呀捆在一起,一起打包,賣了。這是大哲學,大思想,學不來。

臘八這麼過愜意,談談藝術,該和2017年說聲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