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現在的孩子眼中的春節,就是放假和吃喝玩樂,卻很少知道傳統的春節習俗和相關傳說。習俗作為傳統節日的符號和儀式,恰恰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所以它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而不是遺忘,一旦遺忘,那就丟了我們民族的魂。作為一個80後,我結合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來列舉下春節的習俗。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年前的習俗。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過,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四,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這天會下界查訪,老百姓用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希望來年能得到豐收。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古時的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殺一頭豬來過年也是最奢侈的表現。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這一天就是採購日,過年需要的年貨都在這一天購置。在我們這的農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這也是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貼福字,貼對聯。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九,祭祖。對祖先的敬拜,在我國由來已久。這一天就是祭祖的日子,告祭祖先,不僅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託了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


網絡述年 ——細數春節習俗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晚上叫“除夕”。除夕時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節日習俗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徵,它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夠滋養人的心靈,讓人體會到一些審美價值,體會到家人的暖暖情義。每一樣習俗背後都有一串串故事,都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