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因為他們走向衰弱,也被他們救於水火

每當回憶起中華民族的輝煌過去,我們經常會想起唐和漢。唐的鼎盛時期存在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和天寶前期。大唐帝國國力上處於巔峰狀態,國土版圖空前擴大,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李隆基向四方用兵,基本上戰無不勝。為了有效統治這片廣袤的土地,防止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進犯,唐王朝先後在多個要地設置軍事重鎮,節度使擔任最高長官。天寶年間,權利極大的十個節度使統治邊疆的格局基本形成。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經略使。天寶十節度使擁兵50萬左右,控制著當時大唐絕大多數精銳部隊。在十節度使以外地方還有一些軍隊,但地方軍戰鬥力有限,不可同日而語。十節度使中,以唐玄宗養子王忠嗣最為著名。他最多時總攬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兵權,史稱“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可見能夠做到這個位置上的都是封疆大吏,深受皇帝信任。所謂“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不過如此。

唐朝因為他們走向衰弱,也被他們救於水火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相比其他藩鎮在安史之亂中或不堪一擊、或無所作為的表現,朔方軍在郭子儀帶領下異軍突起,在平叛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將領,在中晚唐時代有很大影響力。

十鎮節度使中,安祿山自己獨領三鎮:范陽、平盧、河東,擁兵15萬左右。再加上安祿山為了造反還邀請了周邊少數民族部隊,號稱20萬人馬,兵力雄厚。唐王朝在高仙芝、封常清先後失利後,派大將哥舒翰率兵迎戰。哥舒翰也是中唐名將,曾擔任王忠嗣副將,戰功赫赫在邊疆威名素著。李白詩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就是讚揚哥舒翰武功的。此時哥舒翰率軍20萬開赴潼關前線,其中河西鎮、隴右鎮是主力部隊。此時的潼關前線,天寶十節度中雙方共集中了五鎮主力,一場廝殺由此展開。公元756年六月,在唐玄宗多次催促下,哥舒翰率領的20萬潼關大軍貿然出關,遇到安祿山部隊伏擊,幾乎全軍覆滅。此一戰,威震天下的河西鎮和隴右鎮兵馬被打殘,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唐朝因為他們走向衰弱,也被他們救於水火

河西隴右兩鎮失利後,唐王朝掌握的主力部隊中,堪堪一戰的只有朔方鎮兵馬。因為安西鎮、北庭鎮遠在西域,加起來不足五萬人馬。嶺南鎮遠在南方,管轄面積廣闊,兵力也不足。劍南鎮負責防守巴蜀,唐玄宗千里逃亡就是去了四川。劍南鎮的使命從勤王變成了護駕。只有朔方鎮是唯一的機動兵力,是唐王朝平定叛亂、收復兩京的最後底牌。

天不亡大唐,在遙遠的甘肅保留下一支忠於王事、名將雲集的部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郭子儀率領朔方軍登上歷史舞臺。杜甫詩云“祗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足以表現杜甫對朔方軍歷史貢獻的高度讚賞。郭子儀是大器晚成的代表,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時才擔任朔方節度使職務,時年58歲。比已經造反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大6歲,比潼關前線的兩鎮節度使哥舒翰大7歲,比跟自己齊名的李光弼大11歲。長期以來,郭子儀一直在朔方鎮中級軍官位置上徘徊,並不顯山露水。時來天地皆同力,在唐王朝面臨生死存亡險境之時,郭子儀挺身而出。率朔方軍東渡黃河,大破安祿山部下史思明;收復河東十餘郡縣,兵鋒直取范陽,逼的安祿山大罵手下文臣武將無能,一度後悔起兵造反。8年的時間裡郭子儀從一鎮節度使升遷到天下兵馬副元帥,後來更被尊為“尚父”。部下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光、渾緘都是一代名將,是唐王朝得以翻盤的基礎。朔方軍儼然成為唐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同時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