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弒母案嫌疑人被抓,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而弒母?

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被抓了!

反覆咀嚼有關“吳謝宇”的碎片信息,雙目凝淚,一夜無眠。

目前這些還是零星的隻言片語的信息,有如一個巨大的黑洞,吸附著我們每個人的情感,窺視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黑洞上標註著兩個關鍵詞:“謎”與“痛”。

我相信,很容易灼傷每個人心的消息面前,沒有幸災樂禍的看客和冷眼旁觀者。

人們在痛中關注著謎底一層層揭開的同時,是不盡的深思與詰問:從而凝結成一道心靈的考題,拷問著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讓我們通過極其有限的信息,循著那個叫“吳謝宇”的嫌疑人,抽絲剝繭般審視這個“極端案件”,或許有助於我們管中窺豹。


極端之一:兇手的天才身份。

吳謝宇是個天才,有著學霸的光環,這一點,可以從他歷年從取得的成績得出結論。

2009年,吳謝宇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了福州一中,437分的成績也僅僅比福州市狀元少了1.5分。

2012年,吳謝宇被北大提前錄取,當時福州一中一共有4個提前錄取的名額,吳謝宇就是其中之一,就讀於經濟學院。

進入北大後,大一學年,吳謝宇獲得了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大二學年,吳謝宇獲得了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

不僅如此,吳謝宇因為想要出國就讀於校外的英語培訓機構,在GRE考試中特別優異的成績而取得了獎學金。(Verbal(詞彙)165分,Quantitative(數學)170分,作文(Analytical Writing)4.5分。)

殺害母親時,本有美好前程的吳謝宇,已經是北大經濟學院大四學生。

極端之二:完美的犯罪過程。

如果吳謝宇不主動露出馬腳,也許現在還難以知曉這起案件的發生。

2015年7月,吳謝宇在家庭群裡發消息稱,自己要去麻省理工做4年交換生,與母親同行,乘坐7月25日的航班飛往美國。

事實上,7月23日左右,吳謝宇就把他的母親謝天琴殺害了。

確認謝天琴死後,吳謝宇用塑料薄膜把謝天琴的屍體裹了十多層,每一層中間還細心的放有活性炭吸味道,整個房間也密封得很好。

隨後,吳謝宇將通過網購買的數臺電子視頻監控以及紅外線報警器,全部佈置對著藏屍的房間裡,只要有人進入,紅外線報警器就會在他的手機上觸發報警,並且他隨時能在手機上看到房間裡實時的監控畫面。

他還用母親的手機以馬上要和兒子去美國留學、航班很緊為名,向所有的親友群發短信借錢。一共借到了140餘萬元。

隨後,他用母親以前寫的信,每個字都剪下來,再粘起來複印,偽造出一份假的辭職信給到謝天琴的學校,製造了一個完美的犯罪過程。

2016年2月5日,吳謝宇給舅舅發消息,說他和母親要從美國波士頓回來,將於2月6日到達福建莆田高鐵站,希望舅舅接母子倆回家過年。

舅舅當天並沒有接到人,打電話給吳謝宇也顯示對方已關機。直到14號,過完年片警第一天上班,舅舅忍不住了,和片警一起打開大門才發現,謝天琴的屍體就這麼靜靜的躺在那裡。

2016年2月5日之後,吳謝宇失蹤。

殘忍的手段,周密的計劃,高智商犯罪,給這個極端的案件帶來諸多疑團。太多問題沒有答案,太多謎底未能揭開……當吳謝宇掌握著大量信息的人被抓消息傳出,人們彷彿找到了一個久違的出口:激動?焦慮?心痛?遺憾?我們的心裡可謂五味雜陳。

審訊還需時日,且耐心等待。只是在這些答案出來之前,我們依舊可以思考一些問題,探討這起“完美犯罪”的失敗之因。

北大學生弒母案嫌疑人被抓,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而弒母?

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毋庸置疑,吳謝宇是個高智商人才,在學業上,他超乎常人,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並不僅僅只有智商,還應該有情商,有處理一些無法用公式、法則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在這起案件中,吳謝宇並沒有選擇其它“迂迴”方式處理其與母親的“矛盾”(案件尚未真相大白之前,我們姑且這樣認為),代之以極端的方式,這並非一個正常人的選擇。

導致吳謝宇出現這種處事方法的重要原因,無疑是教育結出的果。當我們的教育一味強調成績,唯“分數”論時,勢必也會讓部分學生將“成績”作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目標。時至今日,這個案件發生將近4年,我們談論起吳謝宇時,依然將“學霸”、“北大”、“第一名”等置於最顯眼的地方。成績成了吳謝宇最引人注目的點,也成了他身上最醒目的符號,掩蓋了其他的一切。

只是,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高智商的人,而是為了培養人格健全的人。

健全的人格是怎樣的?健全人格的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諧的發展,是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地統一、平衡、協調,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吳謝宇自然沒有達到這種平衡。一直以來,應試教育迫使我們將情感等其他教育隱藏在後,長時間如此,讓部分孩子變成了思想上“缺胳膊少腿”的人。

我們的家庭出了什麼問題?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將家庭問題抬上了桌面,也讓“原生家庭”一度成為熱詞,被眾人討論。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深遠。

復旦大學教授嚴峰曾說過一句話,我們要儘量對孩子好一些,讓他們在小時候儘量快樂。因為長大以後,他們會遇到很多痛苦,那時候,小時候的快樂就會成為他們最美好的回憶和安慰。

的確,美好的家庭會讓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美好的童年會溫暖人的一生。從媒體的描述來看,吳謝宇的家庭並不完美,不完美的根源在於他的母親謝天琴。

《韓非子》一語破天機:“慈母有敗子。”

根據親友的描述,謝天琴性格低調內斂,與人交往不多,但對人很好。只是這樣一個“對自己的品德修養極度克己與自律,當上老師後在夏天就從沒有再穿過裙子”的人,將對自己的要求也“強加”到了孩子身上,甚至代替孩子做了一些重要決定。

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端倪:吳謝宇的父親2010年因肝癌去世,謝天琴堅決拒絕了學校給她的撫卹金,覺得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撫養好兒子。吳謝宇的學校在得知了他父親病故的消息後,也想給他發一筆助學金,也被吳謝宇拒絕了。

不願意在外人面前表露任何的“弱點”的吳家母子,都很要強,但在這要強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母子之間的矛盾呢?

從吳謝宇在弒母后以母親的名義向親友借款140萬元來看,他對金錢的渴望並非如母親表現的那樣“抗拒”,甚至和母親的態度相反。

管中窺豹,日常生活中,吳謝宇在做一些決定時,母親的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猜測:極度剋制自我的母親,一直壓抑著吳謝宇內心的真實想法,讓他始終無法找出一個可以釋放的出口,更無法做最真實的“自我”,時間越長,矛盾越深,“別無選擇”的吳謝宇有通過最殘忍的手段讓母親消失,從而獲得“自由”。

但是,這種“自由”的代價太大,太過慘烈。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家庭悲劇,也是一個社會悲劇。

今天,很多家長依舊意識不到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深遠意義,一切打著“為孩子好”旗幟的行為,都會走向初衷的反面。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當這句古訓變成仇殺的誘因之時,想必,在這場被圍觀的極端弒母案面前,我們悟出到一些什麼呢?

(內容來源紅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