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剧照

数日前被浓浓的中国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部诗意佳作所吸引。这是一部不到十分钟的短片,情节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画风中,随着主人公娄坚与师友们泛舟湖上,一点一滴荡漾开来。大才子娄坚,科举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满腹忧愁,在与朋友夜船游湖的过程中,被才女小曼一语点破玄机,逐渐打开心结。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剧照

这部动画短片从台词到画面构图无不精细和考究,古韵浓浓,光影交错。一叶扁舟划过多少红尘过客,多少过往云烟;月下舟影,笑看世间愁绪,红尘千丈在深邃的湖面上显得微不足道。只是没想到如此精良的制作,竟也有纰漏。

娄坚与友人推杯换盏之际,端起的是明代“短衣帮”才用的乌金釉盏,而实际上就算娄坚屡次落榜也算一高等知识分子,同船友人老师也非等闲之辈,理应用细瓷碗盏才是。有人会说喝酒就喝酒,何来那么啰嗦的事,愿意用什么就用什么呗。

此言就差矣了,今天花花就带大家通过影片的错误,一起学习下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剧照

中国人是发明酒最早的国家,最初酒的创建是为了娱鬼神的祭祀,而非后世的饮酒作乐。所以它的原生目的决定了酒这种东西打出生就带着使命感和仪式感

那么何为仪式感呢?

《小王子》中狐狸是这样解释仪式感的: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常见的具有仪式感的实践有婚礼、毕业典礼、节庆等,而且无酒不成礼,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一刻我们曾做过的特别的事情,记忆便会给这段时光加上书签,以便时时能翻阅浏览。酒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变迁中,因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肩负起了增加人们仪式感的使命。

那么酒的仪式感从何而来呢?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剧照

一、漫长的酿酒过程赋予酒的情感性

酒的大品为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每一种酒类还能根据口感和制作工艺细化成小品类。比如白酒又分酱香,浓香,清香型等。

因为人们在酿造酒的过程中,花了足够的时间和心思去发明创造,就像你在追求一位姑娘,花了很多精力去琢磨她的喜好一样,因为我们付出的这段难得可贵的过程,最后开花结果时才显得异常芬芳。

现在社会发展酿酒的工艺愈发成熟,批量生产的酒相比古法总是缺少了一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在工具简陋知识匮乏的情况下,酿出酒的: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 嚼酒法

魏书.勿吉传》“嚼米酿酒,饮能至醉”,一般我国的台湾原住民和一些少数民族常用此法。意思是咀嚼米来酿酒,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点不适,但是一些相关学者根据记载研究,认为这种酿酒发源于“母亲”嚼碎食物喂婴儿的习惯,唾液中的唾液酶伴随着母亲嚼碎的淀粉进入婴儿胃中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这么一听,是不是温情了许多。

清朝的一首《番女竹枝词》里 描述也为此法做了佐证,“谁道番姬巧解囊,自将生米嚼成浆,竹筒为瓮床头挂,客至开筒劝君尝”。


  • 坏饭法

这“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这个方法大家应该是有所耳闻,酒醪就起源于坏饭法。就是利用吃剩下的饭,在温度湿度得当的条件下长出的霉菌。当然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为了研究古法,用科学解释了这种现象。

酒的起源年代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甚至一些史学家根据一些墓葬出土争论,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000年以前,所以距离我们现在那么遥远的空间时间里,古人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知识的。

坏饭法的发明不仅代表了我国人民长期实践的经验也蕴含了智慧在其中。

  • 孽造法

《说文》:孽,牙米也。意思是谷物发芽了。

很多人认为啤酒是现代工艺的产物,是外来物,其实不然,孽造法就是我们今天啤酒的酿造方法,利用孽糖转化成淀粉发酵而来。我国古代人用发芽的谷物做酒,就已经将曲和孽分开了,认为谷物发霉为曲,谷物发芽为孽。但时至今日,孽造法已经失传了,是因为古代的啤酒大家认为味道过于淡薄,大家都比较讨厌这种味道,慢慢的没人做了,就消失了。

这也代表了我国酒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已经可以灵活的调整口感,让喝酒的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二、酒器之用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讲究品味的人,往往坚持以不同的专用杯搭配不同口味的酒,就像香槟有香槟杯,红酒有专用的红酒杯,白酒有小盅,啤酒有火焰杯等,同样在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有许多说道。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中国古代的时候,现已出土酒器就有20多种,不同的酒具也有不同的功能,有盛酒的,有贮酒的,有温酒的也有饮酒的,由此看来古人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从西周开始就有了酒器的等级的划分,通过人们使用的酒器才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除了阶级划分之外,酒器分级还有一个理由就是酒器的价值。贵重的酒器从物料到花纹无不精心,一般寻常人家也是享受不起。

该动画背景设定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瓷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瓷酒器完全占据酒器的主要地位,稍微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都会选择细瓷碗盏来饮酒。

当时社会除却官家,寻常百姓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短衣帮,二是长衫客。

顾名思义,短衣帮就是穷苦的劳动百姓,如果大家还记得鲁迅的《孔乙己》的话,里面有一段关于这的描述:

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回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娄坚与师友们喝酒不仅限于坐到房子里喝了,都花得起钱夜游湖中饮酒作乐,自然属于长衫客,用细瓷碗盏是最合规矩的。而片中的宽口黑盏内里露出黄色泥圈的叫做乌金釉盏,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属于短衣帮常用之物。

三、古来圣贤皆寂寞,饮酒带来的文化输出。

说到饮酒,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

古代文人墨客皆爱饮酒,高兴时浮一大白,失意时借酒消愁,得意时觥筹交错,饮酒时也是名诗佳句产出最多的时候。短片中的娄坚因屡次落榜伤心失意,友人们邀约饮酒,大家借助酒性直抒胸臆。

台湾诗人洛夫说过一句话:“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 , 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

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到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做伴好还乡” ,这些我们被背诵并默写支配的童年,都是诗人在酒的助兴下得以抒发的,由此可见,中华诗篇得以源远流长,少不了有酒的功劳。

该动画配诗作者苏轼,酒中诗也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酒盏之错看中国酒文化中的仪式感

中国人借酒助兴,古已有之,我们的“仪式感”可不只是喝酒那么简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