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打乒乓球就是圆周运动。这句话虽不全面不完美但说到了关键。以

右手正手拉弧圈为例,从准备到击球,球员全身持续发力加速,挥动手臂使乒乓球拍在空中划出一条近似圆周的弧线,迎面击球。

尽管这是一条复杂的空间三维弧线,但可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弧线简化版(忽略重心移动)大致反映其基本性质。前已述及,我们可以从人体旋转的水平角度大小来观察、估计其对击球力的贡献。假定以通过人体重心的竖直线(立轴)为旋转轴 ,可以通过观察运动人体上的四根标记线(图1)来推测肢体各部位的旋转角度。所有角度均以俯视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每板拉球身体都有两次方向相反的旋转,引拍过程旋转角度为负,挥拍击球过程旋转角度为正。

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这“四线”是人体从上到下依次为持拍前臂线、肩线、髋线、足底线。外加一条球台端线,作为静止不动的基准线。

下面讨论一下“四线”与各肢体旋转角度的关系。

1 挥拍总角度 观察依据是前臂线

从引拍结束点为开始,随挥结束点终止,挥拍总角度可以持拍前臂线挥动角度为准(假设腕角不变)。这个总角度是所有肢体作用之和。正手大力弧圈拉球,总角度有时可达300度以上。肩关节非常灵活,仅上臂至少可以挥动180度,收小臂也可超过100度,还有躯干旋转。击球点可将挥拍总角度分为击球挥拍角CAD与随挥角DAE(图2),前者连续发力加速球拍对击球有效,后者主要功能是顺势惯性挥拍减速,为还原作准备。

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初看起来,总角度全部都是由持拍手的前臂挥拍完成的,但它显然不仅仅是前臂的功劳。因为持拍手是由右肩带动的,持拍手臂挥转角度是在肩线、髋线、足底线分别旋转了一定角度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换言之,总角度应该是手臂挥拍转角、肩髋转角、髋足转角、足底线转角之和。

2 肩髋角 观察依据是肩线和髋线

肩线与髋线的夹角变化可反映躯干水平扭转的程度与趋向,包括转胸与转腰的贡献。看最大水平可旋转角度,胸椎约为30到35度,腰椎约为5到18度,所以在躯干扭转角度中,转腰的贡献只占1/3到1/4。

3、髋足角 观察依据是髋线和足底线

髋足角就是髋线与足底线的夹角,可反映下肢关节对水平旋转的贡献。该角度变化主要由左右髋膝踝关节的运动方向、角度、速度不同步顶胯所产生。这个旋转角度可达45度左右。通俗地说,髋足转角就是转胯的角度。

足底线定义如下: 足底线是一条过双足心连线的中点,所作双足取向线的垂线。双足取向线就是双足方向线的角平分线。(图3)显然,

足底线反映了整个站立人体的水平方位朝向

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4 足底线转角

足底线转角是足底线在击球前后位置的夹角,可反映整个人体的水平方位朝向变化(图4)。其来自双足底部在跑位和击球过程中相对地面的旋转,这个角度很容易就超过45度。通俗地说,足底线转角就是人体全身相对地面的转动角度,即转身(图5)。

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观察图4,注意击球前后双足方向线变化引起的身体方位朝向变化。

乒乓挥拍击球时人体旋转角度浅析

观察图5,注意足底相对地面的旋转导致全身方位朝向的变化。

综上述,击球过程球员身体水平旋转其实是由转身、转胯、转腰、转胸、转肩共同构成的。身体旋转加上挥臂旋转角度之和才构成总角度。击球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发力对击球力的贡献可参考这些角度的相对大小,进行综合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