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从模型中看世界

随笔2——从模型中看世界

主题:模型化思维认知世界

关键字:“打标签”“模型化”

字数:666

建议用时:11 分钟


笔者认为,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总结一套模型以简化思考过程。曾经笔者一度分不清分时租赁和共享到底有什么区别。直到今天,早上上电梯的时候,笔者突然有了一个思考,其实电梯运行尤其是直梯,特别能说明这两个概念。

首先,我们先将电梯这个产品进行简化,我们只讨论直梯,然后给直梯进行抽象,只讨论两个关键元素:

允乘人数N,取值为自然数,表示还能再上多少人

上下行状态S,取值为“上行”或“下行”

我们设计以下场景,具体讨论下,

1、当允乘人数N=0时,无论电梯上行还是下行,这部电梯都是分时租赁,因为电梯正在被一个人占用,其他人必须等这个人下了电梯才能使用。

2、当允乘人数>=1时,就需要考虑上下行的情况了,道电梯外的用户需求与当前电梯运行方形相反的时候,他就是分时租赁,电梯外用户必须等待电梯换向后才能使用。当电梯外用户需求与电梯方向一致的时候,就为共享,电梯外用户可以和电梯内用户一起下楼。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有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强行分开会导致概念本身的撕裂,不完整。

笔者认为,模型恰恰解决了这个认知世界困难的问题。

人们在认知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时,都在尝试用两种方式认知,一种叫做“打标签”,上文中提到的分时租赁和共享就是标签,还有我们的名字也是一种标签,我们的职位也是标签……另外一种就是“模型”,他是

一套理解这些标签背后意义的系统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个概念可能会建立不同末模型,于是就产生了在同一个标签上的分歧。一些人对同一个标签需要认同,于是就产生了教育。于是进化和社会就这样产生交织在了一起。

希望今天的分享会对你有启发,我们明天见!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试着举例说一说自己的模型,可以是你在上班路上看到的,可以是你在工作中应用的,可以是你解决某些问题使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