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的發病機理

1.排便反射的反射弧:

直腸感受器-傳入神經(盆內臟神經、腹下神經)-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受高級中樞控制)-傳出神經(盆內臟神經)-直腸。

糞便形成後,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由結腸肝曲開始,每日2-3次,以每分鐘1-2CM的速度推進到左半結腸,直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接受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cm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內存有的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對直腸壁產生足夠的壓力,刺激腸壁感受器發出衝動,衝動經盆內臟神經傳入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使之興奮並上傳到大腦皮層產生便意。①如情況允許,大腦皮層向下發出興奮性衝動,是脊髓排便中樞興奮,盆內臟神經興奮、腹下神經(交感神經支配肛門內括約肌)和陰部神經(軀體神經支配肛門外括約肌)被抑制,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同時膈神經、脊神經興奮,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壓,促進糞便排出體外。②如情況不允許,通過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興奮,肛門內、外括約肌收縮,制止糞便排出。即排便反射受到抑制。直腸內的糞便返回乙狀結腸和降結腸,這一過程稱為結腸逆蠕動。糞便在腸道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造成糞便乾燥,排便困難。如果經常抑制排便反射,使直腸對糞便壓力的刺激閾值提高(需要更大的壓力才能產生便意)。

2.結腸左曲以下的腸管的神經支配:

2.1內臟運動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2.1.1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胞體位於腰段脊髓(L1-2)側角的中間外側柱。交感神經的功能是抑制腸蠕動、抑制腸道腺體分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產生便秘。

2.1.2副交感神經:支配結腸左曲以下腸管的副交感神經胞體位於骶髓(S2-4)中間灰質,節前纖維隨骶神經(S2-4)前根出骶前孔。從骶神經前支(S2-4)分出組成盆內臟神經,加入直腸兩側的盆叢,隨盆叢的分支行走,到器官旁/內節換元。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是促進腸蠕動、促進腸道腺體分泌。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腹瀉。

2.2內臟感覺神經:直腸的感覺傳入主要由骶內臟神經向中樞傳遞,隨交感神經傳入僅居次要[1]。

2.3軀體神經:肛門外括約肌屬於橫紋肌,接受陰部神經(S2-4)支配。

3.發病機理

3.1 L1、L2椎體半脫位(椎間盤因素)致通過該椎間孔卡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受到卡壓,導致部分交感神經傳出纖維損傷而造成交感神經(腹下神經)功能低下,相對而言,此時副交感神經功能相對亢進,腸蠕動加快、腸液分泌增多、產生腹瀉。腸粘膜腫脹而致腸粘膜上的感受器受到牽張,感受器閾值下降,腸道處於高敏狀況,這類病人在進食一些刺激性食物、牛奶、冰啤酒等等可以導致腹瀉。由於腸道的運動功能失調,可能產生腹痛症狀。

3.2 L1、L2椎體半脫位(關節突關節因素)致通過該椎間孔卡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受到卡壓,人體通過負反饋調節,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產生便秘。由於交感神經纖維作為傳入神經居於次要地位,所以臨床上以腹瀉或大便不成型更為多見。

3.3骶髂關節半脫位時,尤其是PIIn(髂骨相對於骶骨向後向下和向內移位)時,坐骨結節向前向上和向外移位,使得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被拉緊,卡壓從兩條韌帶中穿過的陰部神經,導致其功能障礙,肛門外括約肌功能下降而產生肛門失禁。

3.4神經系統對腸道的營養性作用的缺失,改變腸道環境,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3.5長期的腸道功能性疾病可能會導致腸道的器質性疾病。

參考文獻

[1]邊冠鶴等,貓大腸各部的初級傳入神經來源及節段性分佈一HRP法研究,錦州醫學院學,1993,14(2):1-4

[2]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3]李國彰,神經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柏樹令,系統解剖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蔣文華,神經解剖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6]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7]王懷經主譯,奈特人體解剖學彩色圖譜,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8]崔益群主譯,奈特人體神經解剖彩色圖譜.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