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我們看海去,海天相連的地方,藍藍的。太陽從那裡升起,升起的地方到底是海還是天?我分不起。至於好人與壞人,我也分不清……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我們看海去》是《城南舊事》裡的故事。7歲的小女孩去比人還高的草叢裡撿球,遇見一個成年男子。他們的友誼自此開始,一直到男子被警察帶走。

一、相識

林英子很想加入男孩子的踢球隊伍裡,可男孩子根本不理她。一天,當男孩們把球踢進了草叢裡,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撿。草叢那麼高、那麼深,誰也不知道里面有什麼,誰也不敢去冒險。

7歲的女孩林英子卻大膽得很,自己一個人走進了草叢。第一天,沒找到球,卻看到了很多好玩兒的東西。第二天,再去找球,卻發現了一個男人。

一大一小的兩個人從此成了朋友,無話不談的朋友。儘管男人說的話,林英子一點也聽不懂,但這不影響他們的友誼。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二、相知

男子有個弟弟,跟林英子一所學校。弟弟學習成績很好,男子很欣慰。男子說自己拼命的掙錢,就是為了供弟弟上學。自己年輕時不努力,讓老孃哭瞎了眼,操碎了心。現在自己只想努力供弟弟上學,讓他出國留學。

男子說只要弟弟上進,能成功,他做什麼都值!英子只覺得這個哥哥真好!處處為弟弟著想。還能時時念著母親,他是一個好人!

他們還約定,等男子的弟弟去國外上學,他們一同去送他。那時他們就可以看到海了,就知道海與天的區別了!對,我們看海去!

鎮上一直在丟東西,丟了很多值錢的東西,可警察一直破不了案。賊長啥樣?誰知道,也許是三頭六臂吧!對英子來說,賊好遙遠。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三、相離

男子的弟弟畢業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到了男子,跟平日裡一點都不一樣,他端正地坐在那裡,穿的也比平時講究。

畢業典禮結束後,英子有些失落。男子的弟弟畢業了,那麼男子還會時常來草叢裡嗎?那麼他倆還能再見面嗎?會不會以後他都不再來了呢?

英子不知不覺又來到了草叢,男子沒來,她有些失望。地上有個銅佛像,英子撿起來把玩。英子往家走時,碰到了一位和善的叔叔,問起銅佛像的來源,英子告訴他是在草叢裡撿的。

當再次來到草叢見到男子時,男子告訴英子,他要離開這裡了,不會再來草叢了。還告訴英子,他會永遠記住英子這個朋友。英子聽了很傷心,好朋友即將離自己遠去了。

可當英子再次見到男子時,他身邊多了許多人。聽大人們講,這下案子終於破了!賊被捉到了,大家都很開心。

英子媽媽對英子說,將來可以寫寫捉賊的故事!描述一下賊有多壞!英子拒絕了母親,她不會寫賊,不會寫壞人,她要寫就寫:我們看海去!

故事到這裡便結束了。對,英子的好朋友是賊,是眾人眼裡十惡不赦的大反派!他的所作所為令人痛恨,人們都巴不得他被處以重刑。可在英子眼裡,他是個好人,是母親愛兄弟的漢子!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大人與孩子的世界觀一樣

就像《惠安館》傳奇裡寫的,大人們眼中的瘋女人,在英子眼裡是個好妻子好母親。大人們都說她瘋癲,可英子覺得她太正常了。

正如到草叢中藏贓物的賊一樣,大人們覺得他是壞人,但英子卻覺得他是好人。

大人與孩子衡量事物的標準不一樣。大人們眼裡,偷了東西就是賊,不管是什麼原因。在孩子的眼裡,他拿別人的東西,只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拿的東西,都是別人用不到的,被忽視的東西。別人不去理會的東西,被男子當成有用的東西,有什麼不好嗎?對於那些東西,別人不珍惜,男子卻珍惜。

同樣的東西,在別人那裡沒有價值,在男子這裡價值卻大得很,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大人們總是霸佔了東西卻又不知道重視呢?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二、大人與孩子眼中的情誼不同

大人們的交往,或是利益或是關係。孩子們的交往,純屬友誼。英子與男子有話聊,什麼都可以說,不像別的大人對她那樣,要麼讓去學習,要麼讓去遵守規矩。

對英子來說,其他大人都拿她當小孩子待,只有男子,將她當大人待。他們之間可以有秘密,為彼此守約。

沒有人對英子說要一同去看海,只有男子,與英子相約以後一同去看海,去研究海與天的區別。這是英子嚮往的事情,她喜歡天也喜歡海。

賊被捕後,大人們歡天喜地,只有英子傷心,因為她內疚,是自己的無心之舉,害了自己的好朋友。若不是銅佛像,警察不會順藤摸瓜,找到男子。這份出賣朋友的無心之舉,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英子心裡喘不過氣來。

前有個瘋子朋友永別了,後有個盜賊朋友分別了,對英子來說,她最好的朋友都離她而去,她只有傷心的份。

兒時與賊相約去看海,卻成了惦記一輩子的事

總結:

林海音筆下的故事,總是那麼耐人尋味!城南舊事中,以小女孩林英子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若不是這個小女孩細膩的心思,有很多東西,大人們是發現不了的。

林英子眼中的好朋友,想接近的人,卻是大人們最不想讓孩子接觸到的人。孩子眼中的友誼,又是那麼純那麼真,不容一絲雜質。可站在大人們的角度,小孩子怎麼能與不正常的人廝混在一起?這還了得?

通過讀林英子,讓我反思許多,作為母親,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瘋子、小偷交往。可假如有一天,孩子真的碰到這種人,他們之間的交流卻又不似大人擔心的那樣,到底是該贊同還是該反對?

雖然小孩子的認識水平有限,他們判斷是否的能力有限,可又怎麼能肯定,大人們的認知就是對的,就是可取的呢?

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想法,有他們的衡量準則,過多的去幹預,會不會適得其反呢?有些人有些事,該不該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呢?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